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设立背景及理论分析 | 第18-23页 |
2.1 中央地勘基金的概念 | 第18页 |
2.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设立的背景 | 第18-20页 |
2.2.1 矿产资源供应“瓶颈”矛盾突出 | 第18-19页 |
2.2.2 风险资本投资市场缺失,社会投资跟进不理想 | 第19页 |
2.2.3 建立找矿新机制的客观需求 | 第19-20页 |
2.3 设立中央地勘基金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0-23页 |
2.3.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公共管理与政策理论 | 第21页 |
2.3.3 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特点 | 第21-23页 |
3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运行现状及效果评价 | 第23-37页 |
3.1 中央地勘基金的现有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第23-28页 |
3.1.1 中央地勘基金的现有管理体制 | 第23页 |
3.1.2 中央地勘基金的现有运行机制及特点 | 第23-26页 |
3.1.3 中央地勘基金指导下的省级地勘查基金 | 第26-28页 |
3.2 中央地勘基金使用效果评价 | 第28-34页 |
3.2.1 中央地勘基金取得的主要找矿成果 | 第29页 |
3.2.2 中央地勘基金取得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成果 | 第29-30页 |
3.2.3 中央地勘基金拉动社会投资效果 | 第30-31页 |
3.2.4 中央地勘基金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1-33页 |
3.2.5 中央地勘基金投资的社会效益分析 | 第33页 |
3.2.6 影响中央地勘基金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 | 第33-34页 |
3.3 中央地勘基金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34-37页 |
3.3.1 项目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3.3.2 支撑地勘基金运行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 第35页 |
3.3.3 确保地勘基金运行质量的勘查要素市场有待发育 | 第35页 |
3.3.4 中央与省级地勘基金协调联动缺乏有力的落实措施 | 第35-37页 |
4 中央地勘基金可选运行模式分析及运行机制设计 | 第37-42页 |
4.1 可选运行模式的分析 | 第37-39页 |
4.1.1 现有无规模限制的财政预算运行模式 | 第37-38页 |
4.1.2 有规模限制的财政预算运行模式 | 第38-39页 |
4.1.3 商业性投资基金运行模式 | 第39页 |
4.2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勘基金运行模式设计 | 第39-40页 |
4.3 完善地勘基金发展的运行机制设计 | 第40-42页 |
4.3.1 促进重大成果取得的“大项目”运行机制 | 第40-41页 |
4.3.2 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充分衔接的“直通车”运行机制 | 第41页 |
4.3.3 推进勘查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准入制”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7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1.1 设立地勘基金的决定符合现阶段勘查市场发育的客观要求 | 第42页 |
5.1.2 中央地勘基金的实际运行效果比较明显 | 第42页 |
5.1.3 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机制运行要求的管理模式 | 第42页 |
5.1.4 中央地勘基金的运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2-43页 |
5.2 完善地勘基金运行机制的建议 | 第43-47页 |
5.2.1 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基金衔接”作用 | 第43-44页 |
5.2.2 完善现有运行模式,提高基金运行效率 | 第44页 |
5.2.3 统筹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第44-45页 |
5.2.4 加强与省级地勘基金合作,关注地方权益 | 第45-46页 |
5.2.5 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地勘基金运行机制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