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综述 禽流感NA蛋白的功能及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 禽流感病毒分子概述 | 第13-14页 |
1.1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 | 第13页 |
1.2 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 | 第13-14页 |
2. 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 第14-15页 |
3. 禽流感的传播方式 | 第15页 |
4. 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4.1 病原学诊断 | 第15页 |
4.2 血清学诊断 | 第15页 |
4.3 免疫荧光实验 | 第15-16页 |
4.4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 | 第16-17页 |
4.5 免疫胶体金层析法(GICA) | 第17页 |
5.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6. 单克隆抗体在禽流感病毒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 第18页 |
6.1 在NA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页 |
6.2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第18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一章 禽流感N5、N8、N9亚型NA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4-33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材料 | 第24-25页 |
2.1 毒株、鸡胚及鼠抗AIV多抗血清 | 第24页 |
2.2 细胞系、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4 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5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3.1 全病毒免疫原的制备及免疫小鼠 | 第25-26页 |
3.2 重组质粒PcDNA3.1-NA的构建及质粒表达鉴定 | 第26-30页 |
4. 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4.1 双酶切产物鉴定 | 第30页 |
4.2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 | 第30-31页 |
5. 讨论 | 第31-32页 |
6.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禽流感N5、N8、N9亚型N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33-45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 | 第33-34页 |
2.1 质粒、病毒 | 第33-34页 |
2.2 细胞、实验动物 | 第34页 |
2.3 试剂 | 第34页 |
2.4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3.1 抗NA蛋白McAb制备 | 第34-37页 |
3.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37页 |
4. 试验结果 | 第37-42页 |
4.1 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 | 第37-38页 |
4.2 测定抗NA单克隆抗体效价和亚类鉴定结果 | 第38页 |
4.3 单抗排谱结果 | 第38-40页 |
4.4 抗体的抗原位点的测定 | 第40页 |
4.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 | 第40-42页 |
5. 讨论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禽流感N5亚型McAb胶体金试纸条研制 | 第45-54页 |
1. 引言 | 第45页 |
2. 材料 | 第45-46页 |
2.1 抗体和抗原 | 第45-46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2.3 主要耗材及仪器 | 第46页 |
2.4 试剂的配制 | 第4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1 胶体金的制备 | 第46-48页 |
3.2 金标Ab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3.3 单抗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49页 |
3.4 羊抗鼠二抗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49页 |
3.5 金标记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第49页 |
3.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判定标准 | 第49-50页 |
4. 试验结果 | 第50-52页 |
4.1 金标抗体最佳稀释浓度、单抗包被浓度、羊抗鼠二抗最佳浓度 | 第50页 |
4.2 敏感性试验 | 第50-51页 |
4.3 特异性试验 | 第51页 |
4.4 广谱性检测 | 第51-52页 |
5. 讨论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