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论文框架 | 第13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2 贸易互补性相关理论及综述 | 第15-24页 |
2.1 贸易互补性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第16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6-17页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7页 |
2.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17-18页 |
2.3 贸易互补性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3 简评 | 第22-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3 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数据分类及解释 | 第24页 |
3.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 | 第24-27页 |
3.2.1 中哈贸易总体情况 | 第24-26页 |
3.2.2 中哈贸易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3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现状 | 第27-30页 |
3.3.1 中俄贸易总体情况 | 第27-29页 |
3.3.2 中俄贸易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3.4 中国与德国贸易现状 | 第30-33页 |
3.4.1 中德贸易总体情况 | 第30-32页 |
3.4.2 中德贸易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4 中国与哈、俄、德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34-66页 |
4.1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 第34-38页 |
4.1.1 以中国出口衡量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 第34-36页 |
4.1.2 以中国进口衡量的贸易结合度指数 | 第36-38页 |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38-47页 |
4.2.1 中国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39-41页 |
4.2.2 哈萨克斯坦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1-43页 |
4.2.3 俄罗斯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3-45页 |
4.2.4 德国商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5-47页 |
4.3 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第47-59页 |
4.3.1 中哈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48-51页 |
4.3.2 中俄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51-54页 |
4.3.3 中德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54-57页 |
4.3.4 各国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 第57-59页 |
4.4 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 | 第59-65页 |
4.4.1 中哈贸易专业化指数 | 第60-61页 |
4.4.2 中俄贸易专业化指数 | 第61-63页 |
4.4.3 中德贸易专业化指数 | 第63-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5.2 中哈、中俄、中德贸易合作政策建议 | 第66-71页 |
5.2.1 围绕互补商品开展贸易,巩固现有贸易基础 | 第66-68页 |
5.2.2 逐步调整贸易结构,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 第68-69页 |
5.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服务水平 | 第69-70页 |
5.2.4 增强政府间互信合作,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 第70-71页 |
5.3 对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启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