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 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2-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21页 |
(一)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6-21页 |
三、研究的问题、方法和依据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的问题 | 第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 史料依据 | 第22-23页 |
(四) 理论依据 | 第23页 |
四、研究路径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南洋大学创立之前的新马华文教育 | 第25-34页 |
一、新马华文教育溯源 | 第25-27页 |
(一) 华文教育的兴起 | 第25-26页 |
(二) 作为政治议题的新马华文教育 | 第26-27页 |
二、二战后英殖民政府在新马的教育政策 | 第27-31页 |
(一) 英国重返新马 | 第28页 |
(二) 英国在新马的教育政策 | 第28-31页 |
三、华人社群的分化 | 第31-34页 |
(一) 影响华人社群分化的相关因素 | 第31-32页 |
(二) 华人社群与华文教育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南洋大学从倡议到创办(1950-1955) | 第34-53页 |
一、陈六使倡议创办南洋大学 | 第34-35页 |
(一) 1950年首提倡议 | 第34-35页 |
(二) 1953年再提倡议 | 第35页 |
二、华语社群创办南洋大学的目标 | 第35-38页 |
(一) 满足华校毕业生升学需求 | 第35-36页 |
(二) 努力本地化 | 第36-37页 |
(三) 捍卫民族文化提升社群话语 | 第37-38页 |
三、各方对华人自办大学的反应 | 第38-49页 |
(一) 华人社会的反应 | 第38-41页 |
(二) 马来亚大学及马来族群的反应 | 第41-43页 |
(三) 英殖民政府的态度 | 第43-46页 |
(四) 美国的态度 | 第46-49页 |
四、“林语堂事件”及其影响 | 第49-53页 |
(一) 林语堂出任南洋大学校长 | 第49-51页 |
(二) “林语堂事件”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新马合并中南洋大学的“马来亚化”历程(1955—1965) | 第53-92页 |
一、南洋大学对新马合并进程的回应 | 第53-55页 |
(一) 新马合并进程的开启 | 第53-54页 |
(二) 南洋大学推动“马来亚化” | 第54-55页 |
二、南洋大学的学位问题 | 第55-79页 |
(一) 新加坡自治过程中的华校学潮 | 第55-60页 |
(二) 围绕南洋大学学位问题的周陈“骂战” | 第60-62页 |
(三) 林有福政府与南洋大学的相互妥协 | 第62-66页 |
(四) 《白里斯葛报告书》 | 第66-71页 |
(五) 《魏雅聆报告书》 | 第71-79页 |
三、新马合并下南洋大学的改组 | 第79-92页 |
(一) 南洋大学学生参与新加坡政治进程 | 第79-83页 |
(二) 南洋大学学生会与政府的抗争 | 第83-89页 |
(三) 政府对南洋大学的强硬立场 | 第89-92页 |
第四章 新马分家后南洋大学的“新加坡化”(1965-1968) | 第92-107页 |
一、新加坡“生存政治”中的“双语”政策 | 第92-97页 |
(一) 人民行动党的“生存政治” | 第92-93页 |
(二) 新加坡政府“双语政策”的冷战背景 | 第93-96页 |
(三) 新加坡的“双语政策” | 第96-97页 |
二、重组南洋大学和南洋大学的“国家化” | 第97-103页 |
(一) 王庚武报告书 | 第97-99页 |
(二) 南洋大学学生对《王庚武报告书》的激烈反应 | 第99-101页 |
(三) 新加坡政府对南洋大学学潮的回应 | 第101-103页 |
三、南洋大学的“新加坡化” | 第103-107页 |
(一) 政府对南洋大学华文教育的弹性解读 | 第103-104页 |
(二) 南洋大学的改制 | 第104-107页 |
结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8页 |
附录 | 第118-121页 |
附表 | 第121-124页 |
附图 | 第124-127页 |
后记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