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污泥的基本概况 | 第13-15页 |
1.2.1 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 第13-14页 |
1.2.2 污泥的组成和性质 | 第14-15页 |
1.3 污泥处理与处置 | 第15-19页 |
1.3.1 污泥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1.3.2 污泥处置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 第18-19页 |
1.4 污泥热干化 | 第19-22页 |
1.4.1 热干化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4.2 污泥中水分的去除 | 第20-21页 |
1.4.3 干化原理 | 第21-22页 |
1.5 泡沫干燥法简介 | 第22-23页 |
1.5.1 定义及特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6 干泥返混简介 | 第23-24页 |
1.6.1 全干化和半干化 | 第23-24页 |
1.6.2 载体干化理论 | 第24页 |
1.6.3 干泥返混 | 第24页 |
1.7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4-27页 |
1.7.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干泥返混对污泥微泡扩增性能的影响 | 第27-33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2.3.1 污泥起泡能力 | 第28-30页 |
2.3.2 污泥泡沫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投加顺序和干泥形状对污泥泡沫干燥的影响 | 第33-41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不同投加顺序对污泥起泡干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2 干泥形状对污泥泡沫干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最佳返混条件下污泥泡沫干燥特性研究 | 第41-50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4.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2.4 数学模拟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4.3.1 污泥干化曲线 | 第45-46页 |
4.3.2 污泥干化速率曲线 | 第46-47页 |
4.3.3 最佳返混条件下微泡扩增污泥干燥的数学模拟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泡沫污泥理化性质分析 | 第50-61页 |
5.1 前言 | 第50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5.3.1 初始含水率 | 第54-55页 |
5.3.2 pH | 第55-56页 |
5.3.3 蛋白质 | 第56-57页 |
5.3.4 糖类 | 第57-58页 |
5.3.5 表面张力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