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裂隙网络旋转整体模型方法确定岩体渗透张量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渗透张量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渗透张量的性质和确定方法 | 第9-15页 |
1.2.1 二维渗透张量的主方向和主渗透系数 | 第10-11页 |
1.2.2 三维渗透张量的主方向和主渗透系数 | 第11-12页 |
1.2.3.常用的渗透张量确定方法 | 第12-15页 |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离散裂隙网络渗流模型 | 第18-26页 |
2.1 裂隙网络模型的生成 | 第18-20页 |
2.1.1 裂隙圆盘直径生成 | 第18-19页 |
2.1.2 裂隙产状的生成 | 第19页 |
2.1.3 裂隙位置和密度的生成 | 第19页 |
2.1.4 概率分布与随机数发生 | 第19-20页 |
2.2 管单元模型的有限元渗流分析 | 第20-21页 |
2.3 计算机裂隙通道网络存储的优化算法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渗透张量 | 第26-41页 |
3.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应用条件 | 第26页 |
3.2 渗透椭圆和渗透椭球 | 第26-29页 |
3.3 三维几何变换 | 第29-36页 |
3.3.1 三维平移 | 第29-30页 |
3.3.2 三维旋转 | 第30-36页 |
3.4 裂隙网络模型各方向渗透系数的确定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4.1 基本资料 | 第41页 |
4.2 管单元直径的反演 | 第41-42页 |
4.3 REV大小的确定 | 第42-43页 |
4.4 三维渗透椭球拟合 | 第43-47页 |
4.4.1 模型合理性分析 | 第43-44页 |
4.4.2 渗透椭球拟合方法 | 第44-47页 |
4.5 定水头边界法与研究域旋转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4.5.1 定水头边界法确定的渗透张量 | 第47-48页 |
4.5.2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48页 |
4.5.3 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渗透张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5.1 裂隙间距对岩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 裂隙迹长对岩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52-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