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论文--团的工作论文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研究

摘    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一、绪论第11-23页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6页
        1. 选题背景第12-15页
        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0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三) 技术路线第20-21页
    (四)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1页
        1. 文献分析法第21页
        2. 实地考察法第21页
        3. 案例研究法第21页
    (五) 创新之处第21-23页
二、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第23-31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7页
        1. 共青团组织第23-25页
        2. “第三部门”第25页
        3. 农村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第25-27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29页
        1. 区域化发展理论第27-28页
        2. 社会治理理论第28-29页
    (三) 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现实依据第29-31页
        1. 服务农村区域产业,实现共同发展第29页
        2. 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扩大团建覆盖第29-30页
        3. 凝聚农村青年实体化,夯实党的基础第30-31页
三、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1-52页
    (一)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现状第31-35页
        1. 农村青年的整体情况第31-32页
        2. 农村团组织的整体情况第32-33页
        3. 农村区域化团建的整体情况第33-35页
    (二)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的举措第35-37页
        1. 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第35-36页
        2. 广泛发动,强化工作落实第36-37页
        3. 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第37页
    (三)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的典型案例第37-46页
        1. 丰县大沙河产业园地域性团建模式第38-40页
        2. 沛县肉鸭产业链团建模式第40-43页
        3. 睢宁县电商行业性团建模式第43-46页
    (四)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模式的总结及价值第46-47页
        1. 区域化团建模式总结第46-47页
        2. 区域化团建模式的推广价值第47页
    (五)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1. 基层薄弱区域化团建缓慢第48-49页
        2. 农村青年参与度低第49页
        3. 农村区域化经济发展滞后第49页
    (六) 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薄弱的原因分析第49-52页
        1. 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区域化团建缺乏工作力量第50页
        2. 农村青年缺乏参与精神第50-51页
        3. 主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第51-52页
四、国内其它地区农村区域化团建经验及其启示第52-57页
    (一) 湖北省襄阳市区域化农村合作社团建的经验第52-53页
        1. 发挥团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第52页
        2. 农村区域化团建取得的实际效果第52-53页
    (二) 浙江省诸暨市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经验第53-54页
        1. 发挥团组织的整体动员优势第53-54页
        2. 农村区域化团建取得的实际效果第54页
    (三) 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区域化团建的经验第54-55页
        1. 发挥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职能第54-55页
        2. 农村区域化团建取得的实际效果第55页
    (四) 国内农村区域化团建经验对徐州农村区域化团建的启示第55-57页
        1.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因地制宜第55页
        2. 把握实践规律,围绕党政中心第55页
        3. 完善组织体系,提升整体凝聚力第55-56页
        4. 服务赢得青年,提高团干部能力第56-57页
五、完善徐州农村开展区域化团建的策略第57-61页
    (一) 提升农村基层团组织和区域化团建工作力量的策略第57-59页
        1. 充分挖掘基层团组织自身潜力第57页
        2. 全面梳理各类资源第57-58页
        3. 引导树立服务意识第58-59页
    (二) 提高农村青年参与精神的策略第59-60页
        1. 创新宣传方式第59页
        2. 开展服务活动第59页
        3. 加强教育引导第59-60页
    (三)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第60-61页
        1. 因地制宜,明确重点第60页
        2. 党建带团建,提升影响力第60-61页
六、结语第61-62页
注释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欧结合式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以潜江名筑仕嘉居住区为例
下一篇:莼菜茎叶的解剖和组织化学特征及其胁迫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