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底桩承载能力数值模拟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桩基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桩的应用 | 第11页 |
1.1.2 桩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3 特点及适用条件 | 第12页 |
1.2 扩底桩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3 扩底桩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扩底桩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扩底桩的试验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扩底桩的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扩底桩的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1.4.2 本文思路 | 第21-22页 |
2 等直径桩的承载能力 | 第22-29页 |
2.1 受力机理 | 第22-23页 |
2.2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23-25页 |
2.3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第25-29页 |
3 扩底桩的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29-40页 |
3.1 扩底桩分类 | 第29-32页 |
3.1.1 分类 | 第29-31页 |
3.1.2 技术特点 | 第31-32页 |
3.1.3 适用场合 | 第32页 |
3.2 扩底桩承载力的确定 | 第32-40页 |
3.2.1 按容许变形值来计算承载力 | 第32-33页 |
3.2.2 以强度控制确定承载力 | 第33-40页 |
4 扩底桩与等直径桩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第40-69页 |
4.1 FLAC/FLAC3D简介 | 第40-42页 |
4.1.1 FLAC/FLAC3D的主要特点 | 第40-41页 |
4.1.2 与有限元对比 | 第41页 |
4.1.3 用户界面 | 第41页 |
4.1.4 FLAC 3D分析计算步骤 | 第41-42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4.3 接触面单元建立 | 第44-47页 |
4.4 模拟计算 | 第47-67页 |
4.4.1 初始应力平衡 | 第49-67页 |
4.4.2 对比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或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