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彝族民间信仰及其变迁研究--以云南波村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一) 民间信仰 | 第9-11页 |
(二) 宗教 | 第11-12页 |
(三) 民间宗教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民间信仰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二) 国内民间信仰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三) 彝族民间信仰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田野调查法 | 第15页 |
(二) 文献法 | 第15-16页 |
(三) 比较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村落概况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村落人文地理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村落的土地人口与生计方式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村落聚居形式与外界交往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波村彝族民间信仰内容及变迁状况 | 第23-41页 |
第一节 民间信仰基本内容 | 第24-37页 |
一、自然崇拜 | 第24-28页 |
二、图腾崇拜 | 第28-30页 |
三、灵魂崇拜 | 第30-32页 |
四、祖先崇拜 | 第32-34页 |
五、禁忌 | 第34-35页 |
六、占卜 | 第35页 |
七、巫术 | 第35-36页 |
八、符咒 | 第36页 |
九、儒、释、道的零星信仰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民间信仰变迁 | 第37-41页 |
一、1949年——1956年:民间信仰的延续 | 第37-38页 |
二、1957年——1976年:民间信仰的断裂 | 第38页 |
三、1977年——1999年:民间信仰逐步复兴 | 第38-39页 |
四、2000年——2010年:民间信仰全面恢复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神职人员——毕摩 | 第41-46页 |
第一节 波村毕摩文化的传承 | 第41-43页 |
一、波村毕摩的现状 | 第41页 |
二、波村毕摩传承途径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波村毕摩的法器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波村毕摩的特点 | 第44-46页 |
一、毕摩和苏尼合二为一 | 第44页 |
二、毕摩技艺的共性与个性 | 第44-45页 |
三、毕摩法术的弱化 | 第45页 |
四、毕摩职业的短暂性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仪式与变迁 | 第46-58页 |
第一节 结婚仪式 | 第46-50页 |
一、仪式过程 | 第46-48页 |
二、婚礼仪式变迁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丧葬仪式 | 第50-53页 |
一、波村彝族丧葬程序 | 第50-52页 |
二、丧葬仪式的变迁 | 第52-53页 |
第三节 乔迁仪式 | 第53-57页 |
一、乔迁仪式过程 | 第53-55页 |
二、乔迁仪式的变迁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彝族民间信仰解析 | 第58-61页 |
第一节 彝族民间信仰特征 | 第58-59页 |
一、原始性与地域性 | 第58页 |
二、多元性与融合性 | 第58页 |
三、自发性与全民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彝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 第59-61页 |
一、维护社会稳定 | 第59页 |
二、传承民族文化 | 第59页 |
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