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44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辨析 | 第20-26页 |
一、城市化、城镇化与再城市化的概念辨析 | 第20-22页 |
二、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辨析 | 第22-24页 |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基本理论综述 | 第26-31页 |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6页 |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26-27页 |
三、区域经济演化理论 | 第27-28页 |
四、创新理论 | 第28-29页 |
五、中心地理论 | 第29页 |
六、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1-44页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35-40页 |
三、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 第40-44页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与启示 | 第44-64页 |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第44-54页 |
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 第44-47页 |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教训 | 第47-50页 |
三、典型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第54-62页 |
一、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 第54页 |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制定 | 第54-55页 |
三、积分落户制度的出台 | 第55-56页 |
四、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 | 第56-58页 |
五、新城新区的广泛设立 | 第58-62页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 | 第62-64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 第62页 |
二、结合区域实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自然基础 | 第62-63页 |
三、适时适速适度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63页 |
四、加强宏观调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63页 |
五、实现健康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评价 | 第64-97页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 第64-76页 |
一、近代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 第64-68页 |
二、日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雏形阶段 | 第68-70页 |
三、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的波动增长阶段 | 第70-73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第76-88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6-78页 |
二、计算方法 | 第78-79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79-88页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 | 第88-9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88-90页 |
二、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与热点分析 | 第90-94页 |
三、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空间变差分析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97-119页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效率尚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 第97-100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7-98页 |
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98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土地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人口城镇化 | 第100-103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0页 |
二、脱钩模型 | 第100-101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递增但失衡性突出 | 第103-109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104-109页 |
第四节 四化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协调度较低 | 第109-113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110-111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第五节 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但普遍不高 | 第113-119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4-115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115-119页 |
第五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19-147页 |
第一节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亟需转型 | 第119-129页 |
一、路径依赖特征长期存在 | 第119-120页 |
二、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 第120-122页 |
三、产业发展竞争力持续减弱 | 第122-125页 |
四、能源资源产销失衡 | 第125-126页 |
五、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 第126-128页 |
六、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指导 | 第129-132页 |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 第129-130页 |
二、省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第130-131页 |
三、区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 | 第132-138页 |
一、商品粮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稳固 | 第132-134页 |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 第134页 |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鲜明 | 第134-136页 |
四、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 第136-137页 |
五、建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第137-138页 |
六、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性强 | 第138页 |
第四节 东北亚区域开放的独特区位条件 | 第138-143页 |
一、边疆近海的地缘区位 | 第139页 |
二、相对重要的过境省份 | 第139-141页 |
三、开放平台的不断建设 | 第141-143页 |
第五节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鼎力支持 | 第143-147页 |
一、《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 第143-144页 |
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 第144-145页 |
三、《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 第145页 |
四、《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 第145-147页 |
第六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47-165页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 第147-150页 |
一、国有企业改革 | 第147-148页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148-149页 |
三、政府职能转变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150-153页 |
一、全方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变 | 第150-151页 |
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 第151-153页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镇空间优化 | 第153-157页 |
一、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 第153-155页 |
二、实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 | 第155-156页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 第156-157页 |
第四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全面开放 | 第157-161页 |
一、协调省内发展,明确职能分工 | 第158-159页 |
二、密切省区联系,培育壮大物流 | 第159-160页 |
三、扩大与俄联动,稳妥与朝合作 | 第160页 |
四、建设通道口岸,维护出海权益 | 第160-161页 |
第五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绿色生态转型 | 第161-165页 |
一、推进资源节约的绿色生态转型 | 第161-163页 |
二、推进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转型 | 第163-1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5-167页 |
二、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7-168页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后记 | 第179-18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