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7-10页
    1.1 研究目的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8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8-9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第9-10页
第2章 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基本原理第10-23页
    2.1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理第10-14页
        2.1.1 空间不间断性第11页
        2.1.2 地震勘测中能探测的最小地层第11-12页
        2.1.3 可以成图的最浅深度第12-13页
        2.1.4 可以成图的最深深度第13页
        2.1.5 噪声压制第13-14页
    2.2 观测系统采集参数选择第14-19页
        2.2.1 地层倾角第14页
        2.2.2 道间距第14-16页
        2.2.3 最大偏移距第16-17页
        2.2.4 最小偏移距第17-18页
        2.2.5 覆盖次数第18-19页
    2.3 射线追踪理论第19-20页
    2.4 基于射线追踪方法的地震照明在复杂地区的不适应性第20-22页
    2.5 震源与检波点合理布设思路第22-23页
第3章 波动理论基本原理第23-43页
    3.1 均匀介质的纵波横波第23-28页
        3.1.1 地震波的传播和球面扩散第24-26页
        3.1.2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第26-28页
    3.2 双向照明第28-34页
        3.2.1 波场照明原理第29-31页
        3.2.2 向下照明第31-34页
    3.3 波动方程照明度模拟分析第34-43页
第4章 川中地区波动方程照明分析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第43-60页
    4.1 复杂速度模型正演模拟验证第43-44页
    4.2 川中某研究区地震观测系统优化第44-52页
        4.2.1 研究区概述第44-46页
        4.2.2 研究区照明度模拟第46-52页
    4.3 不同子波频率对地震成像精度的影响第52-53页
    4.4 研究区生产实际资料观测系统优化分析第53-60页
        4.4.1 不同偏移距地震剖面效果图对比第53-54页
        4.4.2 覆盖次数对比第54-57页
        4.4.3 单线与宽线采集效果对比第57-58页
        4.4.4 不同检波器型号地震剖面对比第58-60页
第5章 结论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爽颗粒联合思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下一篇:NF-κB和ERK对ITP患者T细胞凋亡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