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2 多种界定的批评 | 第12-18页 |
·主要音乐人士对“中国风的”理解 | 第12-16页 |
·方文山对“中国风”的理解 | 第12-13页 |
·陶喆对“中国风”的理解 | 第13-14页 |
·黄晓亮对“中国风”的界定 | 第14-16页 |
·我对“中国风”的理解 | 第16-18页 |
3 中国风盛行的原因 | 第18-31页 |
·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 | 第19-21页 |
·社会因素 | 第21-31页 |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 第21-22页 |
·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22-24页 |
·民族认同与身份认同 | 第24-26页 |
·传统文化情结和教育功能 | 第26-27页 |
·媒体的大力推广和明星的巨大号召力 | 第27-31页 |
4 中国风歌曲的美学特征 | 第31-49页 |
·唱法 | 第31-34页 |
·R&B 转音与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的结合,像歌又像戏 | 第31-33页 |
·广泛借用Rap、摇滚等流行唱法,在现代中演绎经典 | 第33-34页 |
·乐器 | 第34-35页 |
·文字 | 第35-49页 |
·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歌词具有无限的张力 | 第36-43页 |
·意象与意境 | 第43-49页 |
5“风”起云涌时更要反思 | 第49-56页 |
·音乐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 第49-51页 |
·拼贴的艺术 | 第51-53页 |
·拼贴而成的流行 | 第51-52页 |
·词曲简单的拼贴 | 第52-53页 |
·商品的“同质化” | 第53-54页 |
·文化的衰退 | 第54-56页 |
6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