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1.2 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特性 | 第19-21页 |
1.3 Ni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27页 |
1.3.1 机械合金法 | 第21-23页 |
1.3.2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 | 第23-24页 |
1.3.3 熔炼法 | 第24-25页 |
1.3.4 燃烧合成法 | 第25-27页 |
1.4 热爆合成理论 | 第27-33页 |
1.4.1 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热爆合成反应机理 | 第27-31页 |
1.4.2 燃烧合成的致密化技术 | 第31-32页 |
1.4.3 热爆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1.5 颗粒增强NiAl基复合材料 | 第33-34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研究 | 第37-45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Ni、Al、WC三元体系热力学计算 | 第38-40页 |
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47-49页 |
3.2.4 分析测试 | 第49-50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3.3.1 试样的宏观表现 | 第50-53页 |
3.3.2 加热速率对NiAl/WC复合材料孔隙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时间-温度曲线以及DSC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3.3.4 XRD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3.3.5 SEM形貌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 第63-71页 |
4.1 前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64页 |
4.2.3 实验过程 | 第64-6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4.3.1 NiAl/WC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 | 第66-67页 |
4.3.2 NiAl/W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67-68页 |
4.3.3 加Fe的NiAl/WC复合材料断口形貌 | 第68-69页 |
4.3.4 加Fe的NiAl/W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 第71-81页 |
5.1 前言 | 第71-72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72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72-73页 |
5.2.3 实验过程 | 第73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9页 |
5.3.1 NiAl/WC复合材料高温摩擦性能 | 第74-76页 |
5.3.2 高温摩擦磨损后的试样磨损表面分析 | 第76-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热爆合成NiAl/WC复合材料抗高温氧化性能 | 第81-93页 |
6.1 引言 | 第81-82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6.2.2 实验设备 | 第82页 |
6.2.3 实验过程 | 第82-8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6.3.1 XRD结果与分析 | 第83-84页 |
6.3.2 NiAl/WC氧化形貌分析 | 第84-91页 |
6.3.3 氧化增重曲线 | 第91-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激光熔覆NiAl/WC复合材料涂层研究 | 第93-107页 |
7.1 引言 | 第93-9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94-95页 |
7.2.1 实验设备 | 第94页 |
7.2.2 实验过程 | 第94-95页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5-105页 |
7.3.1 激光熔覆NiAl/WC复合材料的组织分析 | 第95-100页 |
7.3.2 激光熔覆NiAl/WC-Fe的组织分析 | 第100-10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8.1 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8.3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25-127页 |
附录Ⅱ:英文论文 | 第127-13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