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层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对南黄海西部温跃层的应用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南黄海的地理环境状况 | 第9-10页 |
1.2 南黄海环流和水团状况 | 第10-15页 |
1.2.1 黄海暖流 | 第13-14页 |
1.2.2 黄海冷水团 | 第14页 |
1.2.3 沿岸流系 | 第14-15页 |
1.3 南黄海跃层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海洋跃层的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方法 | 第18-25页 |
2.1 全水层海洋层结谱表达法 | 第18-20页 |
2.2 跃层的自适应检测 | 第20-23页 |
2.3 表征跃层的“五点三要素” | 第23-24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南黄海西部2006年 7 月温跃层 | 第25-40页 |
3.1 数据介绍 | 第25页 |
3.2 处理方法 | 第25页 |
3.3 跃层类型 | 第25-31页 |
3.3.1 无跃层 | 第26-27页 |
3.3.2 单跃层 | 第27-29页 |
3.3.3 双跃层、多跃层 | 第29-30页 |
3.3.4 逆跃层 | 第30-31页 |
3.4 跃层特征属性平面分布 | 第31-36页 |
3.4.1 深度 | 第31-33页 |
3.4.2 强度 | 第33-36页 |
3.5 跃层成因分析 | 第36-39页 |
3.5.1 温跃层形成的原因 | 第36-37页 |
3.5.2 逆温跃层成因 | 第37-38页 |
3.5.3 多跃层成因 | 第38-39页 |
3.6 本章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南黄海西部2007年 4 月逆温跃层 | 第40-53页 |
4.1 数据介绍 | 第40页 |
4.2 处理方法 | 第40-42页 |
4.3 逆温跃层分布特征 | 第42-48页 |
4.3.1 逆温跃层分布特征 | 第46页 |
4.3.2 逆温跃层强度分布特征 | 第46页 |
4.3.3 多逆温跃层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4.3.4 与历史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4 逆温跃层成因分析 | 第48-51页 |
4.4.1 逆温跃层形成的普遍原因 | 第48页 |
4.4.2 逆温跃层缺失区的形成原因 | 第48-49页 |
4.4.3 强跃区的形成原因 | 第49-50页 |
4.4.4 双跃层的形成原因 | 第50-51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3-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发表文章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