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接入网论文

光铜融合传输中DSL码分多址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第16-17页
    1.3 论文结构及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光铜融合传输研究现状第19-25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有线接入网发展与部署现状第19-21页
        2.2.1 DSL接入技术第19-20页
        2.2.2 光纤接入技术第20-21页
        2.2.3 光铜融合接入技术第21页
    2.3 DSL接入和光纤接入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第21-22页
    2.4 光铜融合传输应用和发展趋势第22-24页
        2.4.1 光铜融合传输的应用第22-23页
        2.4.2 光铜融合传输的发展趋势第23-24页
    2.5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光铜融合传输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第25-32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需求与分析第25-27页
        3.2.1 方案示意第25-26页
        3.2.2 指标需求与分析第26-27页
    3.3 总体方案设计第27-31页
        3.3.1 整体模型第27-29页
        3.3.2 单元设计第29-31页
    3.4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多路DSL码分多址码型设计第32-50页
    4.1 引言第32页
    4.2 码型设计第32-42页
        4.2.1 扩频码设计第32-35页
        4.2.2 同步码设计第35-42页
    4.3 多场景下多用户检测性能第42-49页
        4.3.1 下行链路检测性能第42-45页
        4.3.2 上行链路检测性能第45-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多路DSL码分多址干扰抑制第50-73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多址干扰抑制方案研究第50-60页
        5.2.1 多用户解干扰法第50-54页
        5.2.2 时间同步第54-60页
    5.3 多场景时间同步性能第60-72页
        5.3.1 下行链路时间同步性能第60-65页
        5.3.2 上行链路时间同步性能第65-72页
    5.4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73-75页
    6.1 论文总结和主要贡献第73-74页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个人简历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Ad hoc网络定向MAC协议研究
下一篇:基于SDN的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