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移动支付的发展及支付风险 | 第16-29页 |
2.1 移动支付的定义和分类 | 第16-19页 |
2.1.1 移动支付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移动支付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 | 第17-19页 |
2.2 移动支付的发展 | 第19-25页 |
2.2.1 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 | 第19-21页 |
2.2.2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 | 第21-25页 |
2.3 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风险 | 第25-29页 |
2.3.1 运营主体风险 | 第26页 |
2.3.2 政策风险 | 第26-28页 |
2.3.3 用户风险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9-34页 |
3.1 我国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现状 | 第29-31页 |
3.1.1 行业规则不断调整 | 第29页 |
3.1.2 政策监管不断完善 | 第29-30页 |
3.1.3 运营主体风险管理不断加强 | 第30-31页 |
3.2 我国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2.1 控制不严导致的隐患 | 第31-32页 |
3.2.2 监管不足引发的风险 | 第32页 |
3.2.3 用户原因导致的风险 | 第32-34页 |
第4章 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案例分析 | 第34-47页 |
4.1 支付宝的风险防范 | 第34-42页 |
4.1.1 支付宝的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4.1.2 支付宝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分析 | 第35-40页 |
4.1.3 支付宝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0-42页 |
4.2 微信支付的风险防范 | 第42-47页 |
4.2.1 微信支付的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4.2.2 微信支付的主要风险与分析 | 第43-44页 |
4.2.3 微信支付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4-47页 |
第5章 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国际借鉴 | 第47-57页 |
5.1 美国移动支付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47-50页 |
5.1.1 美国移动支付的发展 | 第47-48页 |
5.1.2 美国移动支付的风险防范 | 第48-50页 |
5.2 欧盟国家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50-53页 |
5.2.1 欧盟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 | 第50-51页 |
5.2.2 欧盟国家移动支付的风险防范 | 第51-53页 |
5.3 日韩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53-55页 |
5.3.1 日韩移动支付的发展 | 第53-54页 |
5.3.2 日韩移动支付的风险防范 | 第54-55页 |
5.4 国外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对我国启示 | 第55-57页 |
第6章 我国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第57-64页 |
6.1 监管层面 | 第57-59页 |
6.1.1 加强日常监管 | 第57页 |
6.1.2 完善监管评估系统 | 第57页 |
6.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7-59页 |
6.1.4 注重多部门协调监管 | 第59页 |
6.1.5 促进行业自律发展 | 第59页 |
6.2 产业链主体层面 | 第59-62页 |
6.2.1 建立用户信用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6.2.2 完善个人的征信体系 | 第60页 |
6.2.3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 第60-61页 |
6.2.4 加强系统安全保障 | 第61页 |
6.2.5 加强员工管理 | 第61-62页 |
6.3 用户层面 | 第62-64页 |
6.3.1 正确认识风险 | 第62页 |
6.3.2 提高防范意识 | 第62-63页 |
6.3.3 增强防骗意识 | 第63页 |
6.3.4 积极进行反馈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