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及河床演变特征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7-21页 |
1.2.1 潮区界变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河床演变特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2.3 长江中下游河段河床演变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2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9页 |
2.1 水文泥沙特征 | 第24-25页 |
2.2 河口潮汐特征 | 第25-26页 |
2.3 流域地貌特征 | 第26页 |
2.4 流域大型工程 | 第26-28页 |
2.5 重点研究区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3.1 水文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 第29-30页 |
3.2 水位频谱分析 | 第30-32页 |
3.3 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与粒度分析 | 第32-33页 |
3.4 水下地形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3.5 床面微地貌的现场测量与数掘处理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近期长江河口潮区界变动 | 第37-53页 |
4.1 潮区界变动范围 | 第37-39页 |
4.1.1 极端流量 | 第37-38页 |
4.1.2 潮区界上界与下界 | 第38-39页 |
4.2 潮区界变动特征 | 第39-42页 |
4.2.1 九江站 | 第39-40页 |
4.2.2 湖口站 | 第40-41页 |
4.2.3 彭泽站 | 第41-42页 |
4.2.4 安庆站 | 第42页 |
4.3 九江流量-潮区界对应关系 | 第42-44页 |
4.4 南京潮差-潮区界对应关系 | 第44-45页 |
4.5 流量与潮差对潮区界变动的综合影响 | 第45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45-51页 |
4.6.1 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 第45-49页 |
4.6.2 潮差与径流强度的参数选择 | 第49-50页 |
4.6.3 潮区界变动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长江潮区界变动河段河床演变特征 | 第53-85页 |
5.1 平面形态变化 | 第53-61页 |
5.1.1 潮区界变动河段分段 | 第53-54页 |
5.1.2 潮区界变动上段平面形态 | 第54-56页 |
5.1.3 潮区界变动下段平面形态 | 第56-59页 |
5.1.4 潮区界下游河段平面形态 | 第59-61页 |
5.2 河槽断面形态变化 | 第61-75页 |
5.2.1 河槽纵向变化 | 第63-64页 |
5.2.2 典型横断面变化 | 第64-75页 |
5.3 冲淤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5.4 典型冲淤区域床面微地貌特征 | 第78-82页 |
5.4.1 冲刷深槽 | 第78-79页 |
5.4.2 冲刷坑 | 第79页 |
5.4.3 水下堆积岸坡 | 第79-80页 |
5.4.4 水下侵蚀岸坡 | 第80-82页 |
5.4.5 复合型冲刷微地貌 | 第82页 |
5.5 近期潮区界变动河段冲刷环境 | 第82-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95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