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 第12-13页 |
1.1.2 城市近郊区的巨变 | 第13-15页 |
1.1.3 城乡一体化的推动 | 第15-16页 |
1.2 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概念解析 | 第19-21页 |
1.3.1 聚落形态 | 第19-20页 |
1.3.2 城市近郊区 | 第20-21页 |
1.4 本次研究对象界定 | 第21-25页 |
1.4.1 研究空间的界定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时间的界定 | 第22-23页 |
1.4.3 研究对象的特点 | 第23-24页 |
1.4.4 选择郫县土地村的原因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5-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52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45页 |
2.1.1 国内及国外近郊区的理论研究 | 第28-32页 |
2.1.3 国外及国内乡村聚落形态的理论研究 | 第32-37页 |
2.1.4 国外及国内乡村聚落的实践研究 | 第37-44页 |
2.1.5 研究评述 | 第44-45页 |
2.2 课题研究的视角 | 第45-52页 |
2.2.1 "Desakota"理论的提出 | 第45-46页 |
2.2.2 "Desakota"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46-49页 |
2.2.3 视角构建 | 第49-52页 |
第3章 郫县土地村聚落形态演变 | 第52-83页 |
3.1 土地村概况 | 第52-55页 |
3.1.1 建制沿革 | 第52页 |
3.1.2 区位条件 | 第52-54页 |
3.1.3 自然资源 | 第54-55页 |
3.2 形态演变阶段划分 | 第55-58页 |
3.2.1 缓慢生长阶段(即1996年-2002年) | 第55-56页 |
3.2.2 异化加速阶段(即2003年-2008年) | 第56-57页 |
3.2.3 限制稳定阶段(2009年-2015年) | 第57-58页 |
3.3 缓慢生长阶段(1996年-2002年) | 第58-66页 |
3.3.1 聚落用地层面 | 第59-62页 |
3.3.2 聚落空间层面 | 第62-65页 |
3.3.3 小结 | 第65-66页 |
3.4 异化加速阶段(2003年-2008年) | 第66-74页 |
3.4.1 聚落用地层面 | 第66-71页 |
3.4.2 聚落空间层面 | 第71-73页 |
3.4.3 小结 | 第73-74页 |
3.5 限制稳定阶段(即2009年-2015年) | 第74-81页 |
3.5.1 聚落用地层面 | 第74-78页 |
3.5.2 聚落空间层面 | 第78-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土地村聚落演变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83-108页 |
4.1 演变特点 | 第83-91页 |
4.1.1 产业结构复合化 | 第84-85页 |
4.1.2 人口结构复杂化 | 第85-88页 |
4.1.3 景观破碎化 | 第88-89页 |
4.1.4 群体对立化 | 第89-90页 |
4.1.5 空间无序化 | 第90-91页 |
4.2 制度因素——城乡二元体制 | 第91-98页 |
4.2.1 二元土地制度 | 第91-95页 |
4.2.2 二元规划制度 | 第95-96页 |
4.2.3 村民自治制度 | 第96-98页 |
4.2.4 小结 | 第98页 |
4.3 政策因素——阶段性的城乡统筹 | 第98-103页 |
4.3.1 城乡统筹及其由来 | 第98-99页 |
4.3.2 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推进 | 第99-100页 |
4.3.3 阶段性城乡统筹对土地村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4.3.4 小结 | 第103页 |
4.4 区位因素 | 第103-106页 |
4.4.1 城市交通设施带来区位价值改变 | 第103-105页 |
4.4.2 重点项目的投放带来区位价值改变 | 第105页 |
4.4.3 环城生态带(198)限制区位价值兑现 | 第105-106页 |
4.4.4 小结 | 第106页 |
4.5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近郊乡村聚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第108-118页 |
5.1 近郊乡村聚落发展的问题 | 第108-109页 |
5.2 近郊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 | 第109-116页 |
5.2.1 政策性措施——针对用地层面的问题 | 第110-114页 |
5.2.2 技术性措施——针对空间层面的问题 | 第114-116页 |
5.3 本节小结 | 第116-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