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2.1 国外信用社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信用社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小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程 | 第21-26页 |
2.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程 | 第21-23页 |
2.1.1 起步推广阶段(建国初期——1958年) | 第21页 |
2.1.2 动荡停滞阶段(1958年——1978年) | 第21-22页 |
2.1.3 恢复过渡阶段(1979年——1983年) | 第22页 |
2.1.4 改革探索阶段(1983年——1996年) | 第22页 |
2.1.5 改革攻坚阶段(19962003年) | 第22-23页 |
2.1.6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3页 |
2.2 取得的成果 | 第23-26页 |
2.2.1 服务三农目标坚定 | 第24页 |
2.2.2 产权改革取得成效 | 第24页 |
2.2.3 内部控制逐步健全 | 第24-25页 |
2.2.4 支农服务有效改善 | 第25-26页 |
第3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的现状 | 第27-29页 |
3.1.1 机构改革使法人治理结构得以优化 | 第27页 |
3.1.2 技术改造完成了电子化平台转变 | 第27-28页 |
3.1.3 产权改革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关系 | 第28页 |
3.1.4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更贴近时代要求 | 第28-29页 |
3.1.5 支农服务支持力度更强劲 | 第29页 |
3.1.6 内部控制机制更科学规范 | 第29页 |
3.2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1 产权不明晰,主体多元化 | 第30页 |
3.2.2 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 第30-31页 |
3.2.3 内控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 第31页 |
3.3 湖南省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6页 |
3.3.1 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32页 |
3.3.2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不完善的原因 | 第32-34页 |
3.3.3 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34-36页 |
第4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结果的讨论与解释 | 第36-40页 |
4.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成效 | 第36-38页 |
4.1.1 明晰产权 | 第36-37页 |
4.1.2 强化服务 | 第37页 |
4.1.3 理顺体制 | 第37-38页 |
4.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4.2.1 多级法人体制结构制约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 第38页 |
4.2.2 人才储备少影响农信社的抗风险能力水平 | 第38-39页 |
4.2.3 股权分散、管理落后阻碍法人治理结构的升级 | 第39-40页 |
第5章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建议 | 第40-44页 |
5.1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建议 | 第40-42页 |
5.1.1 坚持改革主导方向,谨慎选择体制改革路径 | 第40-41页 |
5.1.2 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 第41页 |
5.1.3 加快构建省县两级法人体制,提高管理效能 | 第41-42页 |
5.2 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保障 | 第42-44页 |
5.2.1 贴合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锐意改革 | 第42-43页 |
5.2.2 建立投资者、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双向沟通渠道,有序改革 | 第43页 |
5.2.3 由上而下推进,大力改革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