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49页 |
2.1 国内外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2.1.1 国外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2.1.2 我国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2.2 钢的强、韧化机制 | 第20-24页 |
2.2.1 溶质元素对强、韧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2 晶粒细化对强、韧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第二相粒子析出对强、韧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4 显微组织对强、韧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合金元素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4-33页 |
2.3.1 C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4页 |
2.3.2 Si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Mn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Nb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5 Ti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6 V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7 B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8 Cr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9 Ni、Mo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热加工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3-39页 |
2.4.1 奥氏体晶粒尺寸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2 TMCP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2.4.3 RPC工艺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2.5 铁素体/贝氏体复相钢 | 第39-47页 |
2.5.1 铁素体/贝氏体力学特征及应用 | 第40页 |
2.5.2 针状铁素体的相变机制及力学性能 | 第40-43页 |
2.5.3 粒状贝氏体的相变机制及特征 | 第43-46页 |
2.5.4 针状铁素体+贝氏体在汽车结构钢中的应用前景 | 第46-47页 |
2.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9页 |
3 实验材料 | 第49-53页 |
3.1 大梁钢的成分设计思路 | 第49-50页 |
3.2 大梁钢的合金元素设计及冶炼 | 第50-52页 |
3.3 大梁钢的锻造和组织观察 | 第52-53页 |
4 实验钢第二相析出和相变的热力学计算 | 第53-72页 |
4.1 Ti含量对第二相析出规律影响 | 第53-61页 |
4.1.1 无Ti钢中第二相的析出规律 | 第54-56页 |
4.1.2 0.04%Ti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56-59页 |
4.1.3 0.07%Ti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4 Ti含量对平衡态相变点的影响 | 第61页 |
4.2 Ni含量对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1-66页 |
4.2.1 0.14%Ni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1-63页 |
4.2.2 0.33%Ni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3 Ni含量对平衡态相变点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V含量对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6-71页 |
4.3.1 0.05%V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2 0.08%V对钢中第二相析出规律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3 V含量对平衡态相变点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 第72-91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5.2 Ti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 | 第73-83页 |
5.2.1 加热温度对含Ti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2 保温温度对含Ti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3 含Ti钢晶粒长大的数学模型 | 第79-81页 |
5.2.4 含Ti钢中析出相观察 | 第81-83页 |
5.3 Ni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1 加热温度对含Ni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2 第二相粒子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86页 |
5.4 V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 | 第86-89页 |
5.4.1 加热温度对含V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86-89页 |
5.4.2 第二相粒子对含V钢晶粒长大的影响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实验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研究 | 第91-116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92-93页 |
6.2 冷却速度和Ti、Ni、V对相变的影响 | 第93-103页 |
6.2.1 Nb-B复合钢的动态连续转变行为研究 | 第93-96页 |
6.2.2 Ti对动态连续转变行为的影响 | 第96-98页 |
6.2.3 Ni对动态连续转变行为的影响 | 第98-100页 |
6.2.4 V对动态连续转变行为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6.2.5 Ti、Ni、V对动态CCT曲线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3 Ti、Ni、V对组织细化的影响 | 第103-111页 |
6.3.1 Ti、Ni、V对显微组织形态和尺寸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6.3.2 Ti、Ni、V对组织细化和晶体学取向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6.4 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精细结构观察 | 第111-1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7 实验钢的静态软化行为 | 第116-133页 |
7.1 实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7.2 静态再结晶组织观察 | 第118-122页 |
7.2.1 原始奥氏体晶粒观察 | 第118-119页 |
7.2.2 1~ | 第119-120页 |
7.2.3 2~ | 第120-121页 |
7.2.4 5~ | 第121-122页 |
7.2.5 7~ | 第122页 |
7.3 Ti、Ni、V对静态软化率的影响 | 第122-130页 |
7.3.1 静态软化率的测量及计算 | 第122-125页 |
7.3.2 实验钢的静态软化曲线 | 第125-127页 |
7.3.3 Ti、Ni、V对静态再结晶激活能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7.3.4 变形奥氏体静态再结晶行为探讨 | 第129-130页 |
7.4 变形奥氏体变中第二相粒子观察 | 第130-132页 |
7.5 结论 | 第132-133页 |
8 弛豫时间和卷取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33-149页 |
8.1 实验方法 | 第134-135页 |
8.2 弛豫时间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8.2.1 弛豫时间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8.2.2 弛豫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8.3 卷取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38-148页 |
8.3.1 卷取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8.3.2 岛状组织的二次相变及精细结构观察 | 第141-146页 |
8.3.3 粒状贝氏体中岛状组织的纳米压痕硬度差异 | 第146-148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9 热轧钢板的显微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 | 第149-159页 |
9.1 实验方法 | 第150-151页 |
9.2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的显微组织 | 第151-156页 |
9.2.1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显微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貌 | 第151-152页 |
9.2.2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显微组织在扫描电镜下的形貌 | 第152-154页 |
9.2.3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显微组织在透射电镜下的形貌 | 第154-156页 |
9.3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的力学性能 | 第156-157页 |
9.4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的塑性 | 第157-158页 |
9.4.1 热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板的冷弯成型性能 | 第157-158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10 高强度钢中Ti含量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159-172页 |
10.1 实验方法 | 第160-161页 |
10.2 Ti对高强度汽车大梁钢冲击功的影响 | 第161-165页 |
10.2.1 断口形貌观察 | 第161-163页 |
10.2.2 冲击功的变化趋势 | 第163-165页 |
10.3 第二相粒子对韧性的影响机理 | 第165-166页 |
10.4 晶体学取向与冲击韧性的关系研究 | 第166-171页 |
10.4.1 实验钢的有效晶粒尺寸和晶体学取向 | 第166-169页 |
10.4.2 微裂纹的扩展路径与晶体学取向的关系 | 第169-171页 |
10.5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11 结论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88-1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