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远动工作站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5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变电站远动工作站介绍 | 第17-21页 |
2.1 变电站结构 | 第17-18页 |
2.2 什么是远动工作站 | 第18页 |
2.3 远动工作站的机械结构 | 第18-19页 |
2.4 远动工作站的应用功能 | 第19-20页 |
2.4.1 采集变电站内信息 | 第19页 |
2.4.2 整合变电站信息 | 第19-20页 |
2.4.3 将信息上送调度中心 | 第20页 |
2.4.4 接收调度中心命令并转发给智能终端 | 第20页 |
2.4.5 连接不标准的智能设备 | 第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AM3358嵌入式处理器介绍 | 第21-25页 |
3.1 AM3358处理器简介 | 第21-22页 |
3.2 CORTEX-A8内核简介 | 第22-23页 |
3.3 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简介 | 第23-24页 |
3.3.1 mDDR/DDR2/DDR3控制器 | 第23-24页 |
3.3.2 通用存储器控制器 (GPMC) | 第24页 |
3.3.3 错位定位器模块(ELM) | 第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LINUX操作系统介绍 | 第25-28页 |
4.1 常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 第25-26页 |
4.2 LINUX介绍 | 第26-27页 |
4.3 LINUX驱动介绍 | 第2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嵌入式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28-58页 |
5.1 硬件功能需求 | 第28页 |
5.2 系统结构 | 第28-29页 |
5.3 信号完整性设计 | 第29-30页 |
5.3.1 信号完整概念 | 第29页 |
5.3.2 影响信号完整性的主要因素 | 第29-30页 |
5.4 电源完整性设计 | 第30-31页 |
5.4.1 电源完整概念 | 第30页 |
5.4.2 电源完整性与信号完整性的关系 | 第30页 |
5.4.3 ?I噪声电流的抑制 | 第30-31页 |
5.4.3.1 ?I噪声电流的产生 | 第30页 |
5.4.3.2 ?I噪声电流危害 | 第30页 |
5.4.3.3 ?I噪声电流的抑制 | 第30-31页 |
5.4.4 电源走线设计 | 第31页 |
5.5 硬件设计 | 第31-57页 |
5.5.1 双电源冗余设计 | 第31-34页 |
5.5.1.1 双电源设计原理 | 第31-32页 |
5.5.1.2 EMC设计原理 | 第32-33页 |
5.5.1.3 电源电路测试 | 第33-34页 |
5.5.2 CPU核心电路设计 | 第34-38页 |
5.5.2.1 核心电路组成 | 第34页 |
5.5.2.2 整体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5.5.2.3 DDR3 SDRAM设计 | 第35-37页 |
5.5.2.4 NAND FLASH设计 | 第37-38页 |
5.5.2.5 核心电路测试 | 第38页 |
5.5.3 FPGA核心电路设计 | 第38-44页 |
5.5.3.1 FPGA概述 | 第38-40页 |
5.5.3.2 芯片概述 | 第40-42页 |
5.5.3.3 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5.5.3.4 电路测试 | 第44页 |
5.5.4 IRIG-B设计 | 第44-46页 |
5.5.4.1 IRIG-B概述 | 第45页 |
5.5.4.2 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5.5.4.3 电路测试 | 第46页 |
5.5.5 千兆以太网口设计 | 第46-49页 |
5.5.5.1 概述 | 第46-47页 |
5.5.5.2 电路设计 | 第47-49页 |
5.5.5.3 电路测试 | 第49页 |
5.5.6 百兆以太口设计 | 第49-52页 |
5.5.6.1 概述 | 第49-50页 |
5.5.6.2 电路设计 | 第50-52页 |
5.5.6.3 电路测试 | 第52页 |
5.5.7 串口设计 | 第52-57页 |
5.5.7.1 概述 | 第52-53页 |
5.5.7.2 电路设计 | 第53-57页 |
5.5.7.3 电路测试 | 第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8-88页 |
6.1 LINUX操作系统实时性改进 | 第58-62页 |
6.1.1 实时性改进需求背景 | 第58页 |
6.1.2 RT-Preempt补丁 | 第58-59页 |
6.1.3 RT-Preempt补丁的安装方法 | 第59-60页 |
6.1.3.1 下载补丁 | 第59页 |
6.1.3.2 安装补丁 | 第59-60页 |
6.1.4 补丁安装前后的实时性测试 | 第60-62页 |
6.1.4.1 测试方法 | 第60-61页 |
6.1.4.2 测试结果 | 第61-62页 |
6.2 B码校时功能实现 | 第62-69页 |
6.2.1 IRIG-B报文格式 | 第62-63页 |
6.2.2 基于FPGA的B码解码器设计 | 第63-64页 |
6.2.3 B码驱动设计 | 第64-67页 |
6.2.3.1 概述 | 第64页 |
6.2.3.2 配置中断IO口 | 第64-65页 |
6.2.3.3 irig_init初始化函数 | 第65-66页 |
6.2.3.4 irig_exit注销函数 | 第66页 |
6.2.3.5 irig_open接口函数 | 第66页 |
6.2.3.6 ioctl接口函数 | 第66-67页 |
6.2.3.7 interrupt中断函数 | 第67页 |
6.2.4 B码应用程序设计 | 第67-68页 |
6.2.5 B码通信测试 | 第68-69页 |
6.2.5.1 测试内容 | 第68页 |
6.2.5.2 测试过程 | 第68页 |
6.2.5.3 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6.3 千兆以太网驱动修改 | 第69-71页 |
6.3.1 AM3358以太网控制器的两种模式 | 第70-71页 |
6.3.1.1 Switch Mode交换机模式 | 第70页 |
6.3.1.2 Dual MAC Mode双MAC模式 | 第70-71页 |
6.3.2 双MAC模式修改 | 第71页 |
6.3.3 应用程序设计和通信测试 | 第71页 |
6.4 百兆以太网驱动移植 | 第71-79页 |
6.4.1 基于FPGA的片选译码器设计 | 第71-72页 |
6.4.2 DM9000驱动移植 | 第72-74页 |
6.4.2.1 配置中断IO口 | 第72-73页 |
6.4.2.2 注册platform设备 | 第73-74页 |
6.4.3 DM9000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 第74-77页 |
6.4.3.1 应用程序功能 | 第74-75页 |
6.4.3.2 实现方法 | 第75-77页 |
6.4.4 以太网Ping测试 | 第77-78页 |
6.4.4.1 测试方法 | 第77-78页 |
6.4.4.2 测试结果 | 第78页 |
6.4.5 以太网通信测试 | 第78-79页 |
6.4.5.1 测试方法 | 第78页 |
6.4.5.2 测试结果 | 第78-79页 |
6.5 串口驱动移植 | 第79-86页 |
6.5.1 基于FPGA的片选译码器设计 | 第79-80页 |
6.5.2 SC16C554驱动移植 | 第80-82页 |
6.5.2.2 配置中断IO口 | 第80页 |
6.5.2.1 注册platform设备 | 第80-82页 |
6.5.3 串口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 第82-86页 |
6.5.3.1 应用程序功能 | 第82-83页 |
6.5.3.2 实现方法 | 第83-86页 |
6.5.4 测试 | 第86页 |
6.5.4.1 测试方法 | 第86页 |
6.5.4.2 测试结果 | 第8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总结 | 第88页 |
7.2 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