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软弱泥岩中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软岩的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4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分析 | 第24-36页 |
2.1 工程地质条件简析 | 第24-28页 |
2.2 研究区隧道施工工法 | 第28-31页 |
2.2.1 浅埋暗挖区间 | 第28-30页 |
2.2.2 盾构区间 | 第30-31页 |
2.3 监测方案分析 | 第31-34页 |
2.3.1 监测点位布置及监测频率 | 第32-33页 |
2.3.2 监测信息反馈 | 第33-34页 |
2.3.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长春泥岩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6-66页 |
3.1 泥岩蠕变室内试验 | 第36-39页 |
3.1.1 蠕变加载方案 | 第36-3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 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39-43页 |
3.2.1 剪应变计算 | 第39-40页 |
3.2.2 分级加载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3.2.3 蠕变阶段的划分 | 第42-43页 |
3.3 长期强度 | 第43-49页 |
3.3.1 长期强度的概念 | 第43-44页 |
3.3.2 长期强度的确定方法 | 第44-46页 |
3.3.3 长期强度指标计算 | 第46-49页 |
3.4 蠕变模型的建立 | 第49-60页 |
3.4.1 经验模型 | 第49-51页 |
3.4.2 幂律型函数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3.4.3 元件模型 | 第54-56页 |
3.4.4 西原模型的建立 | 第56-60页 |
3.5 蠕变试验的FLAC3D数值模拟 | 第60-64页 |
3.5.1 FLAC3D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3.5.2 蠕变模型嵌入 | 第61-62页 |
3.5.3 蠕变模型计算分析 | 第62-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研究 | 第66-90页 |
4.1 Peck沉降槽公式法 | 第66-71页 |
4.1.1 Peck公式原理简介 | 第66-67页 |
4.1.2 沉降槽宽度取值 | 第67-70页 |
4.1.3 地层体积损失率取值 | 第70-71页 |
4.2 随机介质理论 | 第71-76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71-74页 |
4.2.2 圆形隧道隧道的两种收敛模型 | 第74-76页 |
4.3 随机介质理论的扩展分析 | 第76-78页 |
4.3.1 随机介质理论与Peck公式对比 | 第76页 |
4.3.2 参数取值对比 | 第76-78页 |
4.4 复合地层中的随机介质理论分析 | 第78-81页 |
4.4.1 理论分析 | 第78-81页 |
4.4.2 与Peck公式复合地层参数比较 | 第81页 |
4.5 研究区隧道开挖引起沉降分析 | 第81-89页 |
4.5.1 随机介质理论参数分析 | 第81-82页 |
4.5.2 沉降计算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4.5.3 地铁隧道引起地表变形评价 | 第85-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地铁隧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90-126页 |
5.1 收敛约束法的理论分析 | 第90-98页 |
5.1.1 隧道围岩变形特性 | 第90-91页 |
5.1.2 收敛约束法分析 | 第91-94页 |
5.1.3 支护对纵断面变形的影响 | 第94-95页 |
5.1.4 支护位置的确定 | 第95-97页 |
5.1.5 收敛约束法的分析步骤 | 第97-98页 |
5.2 纵断面变形曲线(LDP) | 第98-103页 |
5.2.1 纵断面变形曲线的经验求法 | 第98页 |
5.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98-100页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3页 |
5.3 围岩特性曲线(GRC) | 第103-110页 |
5.3.1 围岩特性曲线的解析解 | 第103-105页 |
5.3.2 应力释放法 | 第105-106页 |
5.3.3 围岩特性曲线计算分析 | 第106-110页 |
5.4 支护特性曲线(SCC) | 第110-120页 |
5.4.1 支护内力分析 | 第111-113页 |
5.4.2 单独支护结构形式 | 第113-116页 |
5.4.3 复合支护结构 | 第116-117页 |
5.4.4 二次支护结构 | 第117-119页 |
5.4.5 支护参数计算 | 第119-120页 |
5.5 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120-124页 |
5.5.1 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 第120-122页 |
5.5.2 浅埋暗挖区间 | 第122-123页 |
5.5.3 盾构区间 | 第123-12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6-128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2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