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6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输配电价格管理相关的价格管制理论及方法 | 第21-32页 |
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管制 | 第21-28页 |
2.1.1 自然垄断理论 | 第21页 |
2.1.2 管制与市场结合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政府管制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2.1.4 价格管制经济特征 | 第23-24页 |
2.1.5 电价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25页 |
2.1.6 电价与煤价、油价联动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2.2 输配电价管制模型 | 第28-32页 |
2.2.1 基于回报率管制 | 第28-30页 |
2.2.2 基于业绩的管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输配电价定价方法分析与选择 | 第32-48页 |
3.1 基于成本的定价方法 | 第32-39页 |
3.1.1 输配电成本分类 | 第32-39页 |
3.2 成本的补偿和定价功能 | 第39-40页 |
3.2.1 成本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补偿 | 第39页 |
3.2.2 成本是价格制定机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 第39-40页 |
3.2.3 成本会计的目标 | 第40页 |
3.3 基于绩效的定价方法 | 第40-44页 |
3.3.1 价格上限定价方法 | 第40-42页 |
3.3.2 收入上限定价方法 | 第42页 |
3.3.3 标尺竞争定价方法 | 第42-44页 |
3.4 两种定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44-48页 |
3.4.1 基于成本的定价方法的主要缺陷和优点 | 第44-45页 |
3.4.2 基于绩效的定价方法的主要缺陷和优点 | 第45-46页 |
3.4.3 标杆定价方法的提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压等级输配电定价模型及应用 | 第48-62页 |
4.1 输配电价传递关系 | 第48-49页 |
4.2 输配电定价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3 专项输电工程定价模型 | 第50-62页 |
4.3.1 接入价格定价模型 | 第50-51页 |
4.3.2 专用工程输电价定价模型 | 第51页 |
4.3.3 联网工程输电价定价模型 | 第51-52页 |
4.3.4 跨区(省)安全费用分摊 | 第52-62页 |
第五章 基于电力市场环境的昆明输电定价模型及应用 | 第62-68页 |
5.1 竞争性电力市场对输电价制定的基本要求 | 第62页 |
5.2 昆明电力市场输电价体系设计 | 第62-66页 |
5.2.1 昆明电网输电资产的划分 | 第62-63页 |
5.2.2 昆明输电价设计总体思路 | 第63页 |
5.2.3 输电价的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5.2.4 昆明电力市场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研究 | 第64页 |
5.2.5 一部制与两部制上网电价制度简介 | 第64-65页 |
5.2.6 两部制电价基本定价模型 | 第65-66页 |
5.3 昆明电力市场输配电电价形成机制 | 第66-68页 |
5.3.1 厂网分开阶段的输配电定价 | 第66-67页 |
5.3.2 电网经营成熟阶段输电、配电价格的形成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