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1.1 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 第13-25页 |
1.1.1 钾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第13页 |
1.1.2 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 第13-15页 |
1.1.3 植物缺钾症状 | 第15-16页 |
1.1.4 植物体内钾离子的吸收转运系统 | 第16-25页 |
1.2 氮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重要性 | 第25-36页 |
1.2.1 氮的生理功能 | 第25-26页 |
1.2.2 土壤中的氮和植物缺氮症状 | 第26页 |
1.2.3 植物的NO_3~-吸收系统 | 第26-30页 |
1.2.4 植物中NO_3~-的转运系统 | 第30-33页 |
1.2.5 NO_3~-在冠部的分配 | 第33-35页 |
1.2.6 NPF家族成员的其他功能 | 第35-36页 |
1.3 植物吸收利用钾和氮的相互影响 | 第36-37页 |
1.4 本研究工作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2.1.2 动物材料 | 第39页 |
2.1.3 菌株和载体 | 第39-40页 |
2.1.4 常用试剂 | 第40页 |
2.1.5 常用仪器 | 第40-41页 |
2.2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41-46页 |
2.2.1 分子克隆 | 第41-45页 |
2.2.2 质粒定点突变 | 第45-46页 |
2.3 植物材料的培养 | 第46-48页 |
2.3.1 拟南芥消毒、低温处理以及点种 | 第46-47页 |
2.3.2 移苗实验 | 第47页 |
2.3.3 培养基配方 | 第47-48页 |
2.4 拟南芥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第48-50页 |
2.4.1 拟南芥转基因材料的构建 | 第48-49页 |
2.4.2 拟南芥的杂交 | 第49-50页 |
2.5 植物材料的鉴定 | 第50-52页 |
2.5.1 T-DNA插入突变体的DNA水平鉴定 | 第50-51页 |
2.5.2 RNA水平检测材料的表达量 | 第51-52页 |
2.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52页 |
2.7 测定植物材料中K~+、NO_3~-、Ca_(2+)和Mg~(2+)含量 | 第52-53页 |
2.7.1 植物材料K~+、Ca_(2+)和Mg~(2+)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2.7.2 植物材料NO_3~+含量测定 | 第53页 |
2.8 伤流液中K~+、NO_3~-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2.9 酵母钾营养实验 | 第54-57页 |
2.9.1 酵母钾营养吸收缺陷互补实验 | 第54-56页 |
2.9.2 酵母钾营养外排缺陷互补实验 | 第56-57页 |
2.10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实验 | 第57-63页 |
2.10.1 非洲爪蟾饲养方法 | 第57页 |
2.10.2 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2.10.3 大量质粒的提取 | 第57-58页 |
2.10.4 质粒线性化 | 第58页 |
2.10.5 体外转录 | 第58-59页 |
2.10.6 手术取卵 | 第59-60页 |
2.10.7 显微注射 | 第60页 |
2.10.8 电流记录 | 第60-61页 |
2.10.9 排钾实验 | 第61-63页 |
2.11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爪蟾卵母细胞K~+和H~+流速 | 第63-65页 |
2.11.1 材料的准备 | 第63页 |
2.11.2 爪蟾卵母细胞非损伤离子流速测定方法 | 第63-65页 |
2.12 同源进化分析 | 第65页 |
2.1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第65-66页 |
2.14 实验中所用引物 | 第66-68页 |
2.14.1 鉴定材料所用引物 | 第66-67页 |
2.14.2 构建载体所用引物 | 第67页 |
2.14.3 构建点突变载体所用引物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104页 |
引言 | 第68页 |
3.1 lks2突变体具有低钾敏感表型 | 第68-69页 |
3.2 LKS2编码NPF家族成员蛋白NRT1.5/NPF7.3 | 第69-73页 |
3.2.1 nrt1.5突变体的低钾表型检测 | 第69-71页 |
3.2.2 低钾萌发表型检测 | 第71页 |
3.2.3 回补材料表型检测 | 第71-73页 |
3.3 NRT1.5参与拟南芥K~+由根部向冠部转运的生理过程 | 第73-75页 |
3.3.1 K~+和NO_3~-含量测定 | 第73-74页 |
3.3.2 木质部伤流液中K~+和NO_3~-含量测定 | 第74-75页 |
3.4 NRT1.5过表达材料的低钾表型检测 | 第75-77页 |
3.5 lks2冠部发黄的敏感表型只依赖于低钾而不依赖于NO_3~- | 第77-82页 |
3.5.1 不同K~+和NO_3~-浓度条件下的表型检测 | 第78-79页 |
3.5.2 无NO_3~-条件下的表型检测 | 第79-81页 |
3.5.3 不同NH_4~+浓度条件下的表型检测 | 第81-82页 |
3.6 NRT1家族成员突变体的低钾表型检测 | 第82-83页 |
3.7 NRT1.5参与调控K~+转运的分子机制 | 第83-100页 |
3.7.1 钾吸收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 第83-85页 |
3.7.2 skor和chx21突变体的低钾表型检测 | 第85-87页 |
3.7.3 植株体内阳离子的根冠比分析 | 第87页 |
3.7.4 酵母中检测NRT1.5的K~+转运活性 | 第87-89页 |
3.7.5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检测NRT1.5的K~+转运活性 | 第89-90页 |
3.7.6 胞外pH对NRT1.5转运K~+活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3.7.7 电压钳实验检测NRT1.5的K~+转运活性 | 第92-93页 |
3.7.8 细胞内外NO_3~-对NRT1.5外向K~+转运活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3.7.9 NRT1.5中可能的结合K~+位点 | 第94-95页 |
3.7.10 NRT1.5同源蛋白外向转运K~+活性的检测 | 第95-98页 |
3.7.11 检测NRT1.5的N03-转运活性 | 第98-100页 |
3.8 K~+和NO_3~-在植物体内协同转运的分析 | 第100-102页 |
3.8.1 在不同K~+浓度条件下测定伤流液中K~+和NO_3~-含量 | 第100-101页 |
3.8.2 在不同浓度NO_3~-条件下测定nrt1.5木质部伤流液中K~+和NO_3~-含量 | 第101-102页 |
3.9 NRT1.5的调控机制分析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105-110页 |
5.1 NPF家族成员功能的多样性 | 第105-106页 |
5.2 K~+和NO_3~-协同转运的可能机制 | 第106-107页 |
5.3 NRT1.5、SKOR参与K~+转运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5.4 NRT1.5的调控机制 | 第108-109页 |
5.5 作物中NRT1.5同源蛋白的功能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附录:优化密码子前后的核苷酸序列比对 | 第126-131页 |
作者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