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抗肿瘤药物海鞘多肽CS593的表达及分离纯化研究 | 第1-56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多肽类药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 第13-15页 |
·抗肿瘤多肽的发展瓶颈 | 第15页 |
·海鞘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CS5931的分离技术-亲和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亲和层析的类型 | 第17页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 | 第17-19页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柱的制法 | 第18页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的优点 | 第18页 |
·金属螯合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变性蛋白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抗肿瘤多肽CS5931的克隆 | 第20-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实验用萨氏海鞘 | 第20-21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21页 |
·引物 | 第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萨氏海鞘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3'RACE | 第23-25页 |
·5'RACE | 第25-28页 |
·PCR产物胶回收 | 第28页 |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 第28-29页 |
·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3D模型预测 | 第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萨氏海鞘总RNA的质量分析 | 第29-30页 |
·编码多肽CS5931基因的cDNA3'和5'末端片段的分离 | 第30页 |
·编码多肽CS5931的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编码多肽CS5931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抗肿瘤多肽CS5931的表达 | 第3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7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34-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引物 | 第35页 |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大肠杆菌(E.COLI)ORIGAMI(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40页 |
·重组载体的转化 | 第40页 |
·重组多肽CS5931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和检测 | 第40-42页 |
·重组多肽CS5931的诱导表达 | 第40-41页 |
·可溶性表达情况检测 | 第41-42页 |
·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重组多肽CS5931-HIS的诱导表达情况 | 第42-43页 |
·重组多肽CS5931-HIS的表达形式分析 | 第43-44页 |
·重组多肽CS5931-HIS的表达条件 | 第44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抗肿瘤多肽CS5931的分离、纯化与冻干 | 第46-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46-47页 |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重组蛋白在变性条件下的纯化 | 第47-48页 |
·重组蛋白CS5931-HIS的复性 | 第48页 |
·BCA法测定重组多肽的浓度 | 第48-49页 |
·MTT法测蛋白活性 | 第49页 |
·超声波破碎的时间确定 | 第49页 |
·镍离子亲和层析洗涤液和洗脱液中咪唑浓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冻干方法的改善 | 第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超声波破碎时间的选择 | 第50页 |
·镍离子亲和层析洗涤液和洗脱液中咪唑浓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超滤离心浓缩蛋白溶液对冻干蛋白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二篇 转基因棉花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 第56-104页 |
摘要 | 第56-57页 |
ABSTRACT | 第57-6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1-74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危害 | 第61-62页 |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 | 第62-64页 |
·转基因植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的研究进展 | 第64-65页 |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 | 第65-67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65-66页 |
·基因枪法 | 第66页 |
·花粉管导入法 | 第66-67页 |
·其他方法 | 第67页 |
·棉花植物组织培养现状 | 第67-72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67-71页 |
·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 | 第67-69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培养 | 第69页 |
·体细胞胚的萌发和成熟 | 第69-71页 |
·器官发生 | 第71-72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2-74页 |
第二章 含ACBP1基因质粒农杆菌的转化 | 第74-84页 |
·实验材料 | 第74-78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74-7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75页 |
·实验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75-77页 |
·实验试剂 | 第75-77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77页 |
·主要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 | 第77-78页 |
·酶及引物 | 第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78-79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质粒小提取试剂盒法) | 第79-8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80页 |
·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 | 第81-82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81页 |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与农杆菌的卡那霉素抗性筛选 | 第81-82页 |
·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 | 第8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82页 |
·质粒DNA测序鉴定 | 第8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2-84页 |
·农杆菌转化系统的优点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ACBP1基因转化棉花 | 第84-100页 |
·实验材料 | 第85-88页 |
·外植体材料 | 第85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8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85-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88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88-89页 |
·棉花品种的选择 | 第88页 |
·基础培养基种类对棉花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88-89页 |
·激素的选择 | 第89页 |
·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89页 |
·棉花愈伤组织的防褐化研究 | 第89页 |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 | 第89-91页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90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出愈率的影响 | 第90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90页 |
·愈伤组织的脱菌处理 | 第90-91页 |
·愈伤组织的生芽诱导 | 第91页 |
·培养基性质(液体、固体)对诱导生芽的影响 | 第91页 |
·碳源对诱导生芽的影响 | 第91页 |
·赤霉素对生芽的影响 | 第91页 |
·AC、AgNO_3的添加对生芽的影响 | 第91页 |
·生根诱导 | 第91-92页 |
·培养基性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91页 |
·不同碳源对生根的影响 | 第91页 |
·谷氨酰胺对生根的影响 | 第91-92页 |
·实验结果 | 第92-99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92-9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93-96页 |
·棉花品种的选择 | 第93-94页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94页 |
·激素水平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94-95页 |
·棉花愈伤组织的防褐化研究 | 第95-96页 |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 | 第96-98页 |
·预培养对共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转化情况的影响 | 第97页 |
·共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97页 |
·愈伤组织的脱菌处理 | 第97-98页 |
·愈伤组织的生芽诱导 | 第98页 |
·培养基性质对愈伤生芽的影响 | 第98页 |
·不同碳源对生芽的影响 | 第98页 |
·赤霉素对生芽的影响 | 第98页 |
·AC、AgNO_3的添加对生芽的影响 | 第98页 |
·生根诱导 | 第98-99页 |
·培养基性质对生根的影响 | 第98页 |
·不同碳源对生根的影响 | 第98-99页 |
·谷氨酰胺对生根的影响 | 第99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