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6-8页 |
一、《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8-15页 |
(一) 《易传》成书年代和时代背景 | 第8-9页 |
(二)趋吉避凶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9-12页 |
1. 忧患意识是《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根源 | 第9-11页 |
2. “天人合一”的阴阳辩证法—《易传》趋吉避凶思想哲学方法论基础 | 第11-12页 |
(三) 《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内涵 | 第12-15页 |
1. 《易传》因人而异的吉凶观 | 第12-14页 |
2. 趋吉避凶思想的内涵“其要无咎” | 第14-15页 |
二、《易传》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 第15-36页 |
(一) 事件之“始”要知“几” | 第15-20页 |
1. 《易传》中“几”的论述与含义 | 第15-17页 |
2. “有无之间”见“几”而作 | 第17-20页 |
(二) 事件之“壮”须应“时”当“位” | 第20-27页 |
1. 《易传》中“时”的哲学内涵 | 第20-21页 |
2. 待时而动与时偕行 | 第21-22页 |
3. 《易传》的“位”的阐释及含义 | 第22-24页 |
4. 时”与“位”的关系 | 第24-25页 |
5. 随时处中“时中” | 第25-27页 |
(三) 事件之“究”应达变 | 第27-29页 |
1. 《易传》之变化观 | 第27-28页 |
2. 动者尚其变,乐天知命 | 第28-29页 |
(四) 趋吉避凶的根本之道是德行修持 | 第29-36页 |
1. 《易传》对“德”的表述 | 第29-30页 |
2. 进德修业养成君子人格 | 第30-36页 |
(1) 从思想上,养成君子人格 | 第31-33页 |
(2) 从行为上修德 | 第33-34页 |
(3) 言语上要修辞慎言 | 第34-36页 |
三、《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36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