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蛙病毒概述 | 第10-13页 |
| ·蛙病毒生物学性状 | 第10-11页 |
| ·蛙病毒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12页 |
| ·蛙病毒感染机制和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 ·蛙病毒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3页 |
| ·蛙病毒诊断和防治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蛙病毒GIV-R-SY1301 对鞍带石斑鱼致病性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6-33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 ·实验用鱼 | 第17页 |
| ·病毒 | 第17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7-18页 |
|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 ·人工感染实验及取样 | 第18-19页 |
| ·DNA抽提和PCR检测 | 第19-20页 |
| ·H&E染色 | 第20页 |
| ·电镜观察 | 第20页 |
|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 第20-2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1-31页 |
| ·临床症状和累计死亡率 | 第21-23页 |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3-28页 |
| ·免疫组织化学 | 第28-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石斑鱼蛙病毒在鞍带石斑鱼中的组织分布 | 第33-47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9页 |
| ·实验用鱼、病毒和取材 | 第33页 |
|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病毒DNA抽提和MCP模板制备 | 第34-35页 |
| ·组织原位杂交 | 第35-37页 |
| ·荧光定量PCR | 第37-39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9-45页 |
| ·组织原位杂交 | 第39-44页 |
|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4-45页 |
| ·讨论和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蛙病毒感染对鞍带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7-54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实验病毒株 | 第47页 |
| ·人工感染实验及取样 | 第47-48页 |
|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8-52页 |
| ·免疫酶ACP和AKP活性变 | 第48-49页 |
| ·血清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49-50页 |
| ·血清中蛋白质、糖及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总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 发表的文章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