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筛选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夏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田间配置对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 | 第10-12页 |
| ·田间配置的田间小气候特征 | 第12-13页 |
| ·田间配置的光合特性特征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7页 |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高产夏大豆品种筛选试验设计 | 第17页 |
| ·夏大豆田间配置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1页 |
| ·生育进程的记载 | 第18页 |
| ·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18页 |
|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 第18页 |
| ·叶面积测定 | 第18-19页 |
| ·干物质的测定 | 第19页 |
| ·不同田间配置冠层温湿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19页 |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19页 |
| ·测产及考种 | 第19-21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41页 |
| ·高产夏大豆品种筛选研究 | 第21-25页 |
| ·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分析 | 第21-24页 |
| ·不同品种大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24-25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5-35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7-34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农田小气候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35-41页 |
| ·田间配置对夏大豆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不同田间配置间夏大豆土壤含水量的比较 | 第38-41页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4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展望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