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终评落选作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导言 | 第10-16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作为文学制度的茅盾文学奖研究 | 第10-11页 |
| (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 | 第11-12页 |
| (三)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研究 | 第12-13页 |
| 二、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茅盾文学奖终评落选作品分类考察 | 第16-32页 |
| 一、历届终评落选作品落选情况概览 | 第16-19页 |
| 二、终评落选作品的非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 第19-24页 |
| (一)先锋姿态写作 | 第20-21页 |
| (二)新历史主义关照 | 第21-23页 |
| (三)女性意识表达 | 第23-24页 |
| 三、终评落选作品的文学史地位 | 第24-32页 |
| (一)终评落选作品时评 | 第24-29页 |
| (二)终评落选作品的文学地位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茅盾文学奖落选作品落选原因分析 | 第32-44页 |
| 一、偏离茅盾文学奖的意识形态属性 | 第32-37页 |
| (一)偏离“人民性”要求 | 第33-36页 |
| (二)偏离反映社会“主旋律”要求 | 第36-37页 |
| 二、违背茅盾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 第37-40页 |
| 三、背离评审委员会既定的文学观念 | 第40-44页 |
| (一)背离描写社会正面题材的观念 | 第41-42页 |
| (二)背离长篇小说“厚重感”的要求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茅盾文学奖评选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44-50页 |
| 一、坚持文学评奖的独立性 | 第44-46页 |
| 二、鼓励多元化创作方法 | 第46-47页 |
| 三、优化评奖程序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