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概念 | 第11-14页 |
·城市垃圾 | 第11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 第11-12页 |
·植被恢复 | 第12页 |
·景观 | 第12-13页 |
·景观重建 | 第13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景观重建 | 第13-14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4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4-15页 |
·生态伦理学理论 | 第15页 |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5页 |
·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第15-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4页 |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探究 | 第24-42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影响、生态和景观特征 | 第24-25页 |
·现状影响 | 第24页 |
·生态特征 | 第24-25页 |
·景观特征 | 第25页 |
·价值观的确定 | 第25-27页 |
·生态价值观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观 | 第26页 |
·经济社会价值观 | 第26-27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景观重建目标 | 第27-28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28页 |
·文脉性原则 | 第2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因地制宜性原则 | 第28页 |
·持续性原则 | 第28-29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影响因子 | 第29-30页 |
·土壤pH值 | 第29页 |
·重金属含量 | 第29-30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的方式、模式、策略、方法 | 第30-33页 |
·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方式 | 第30页 |
·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模式 | 第30-31页 |
·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策略 | 第31-32页 |
·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方法 | 第32-33页 |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的设计手法 | 第33-37页 |
·废弃设施的处理 | 第33页 |
·填埋气体与渗滤液的处理 | 第33-34页 |
·植被景观设计 | 第34-36页 |
·场地特色景观营造 | 第36页 |
·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借鉴 | 第36-37页 |
·专业技术支撑 | 第37-40页 |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 第37-38页 |
·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利用技术 | 第38-39页 |
·植被恢复技术 | 第39页 |
·微生物技术 | 第39页 |
·新材料利用技术 | 第39-40页 |
·管理维护机制的构建 | 第40-42页 |
·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页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0页 |
·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制 | 第40-41页 |
·改善投资机制,扩展经营手段 | 第41页 |
·建立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规划方式 | 第41-42页 |
4 马鞍山市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植物恢复和景观重建 | 第42-55页 |
·项目区概况 | 第42-43页 |
·场地概况 | 第42页 |
·交通条件 | 第42页 |
·其他分析评价 | 第42-43页 |
·设计理念和定位 | 第43页 |
·设计理念 | 第43页 |
·设计定位 | 第43页 |
·总体规划设计 | 第43-45页 |
·布局结构 | 第43-44页 |
·功能分区 | 第44-45页 |
·植被恢复 | 第45-50页 |
·植被调查和筛选 | 第45-48页 |
·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植被恢复策略 | 第48-49页 |
·植物群落的合理构建 | 第49-50页 |
·景观详细设计 | 第50-53页 |
·地形营造 | 第50页 |
·道路交通分析 | 第50-51页 |
·景观节点设计 | 第51-52页 |
·植物设计 | 第52-53页 |
·专业技术的应用 | 第53-55页 |
·覆盖结构设计 | 第53页 |
·土壤改良 | 第53-54页 |
·植被恢复 | 第54页 |
·渗滤液回收 | 第54页 |
·废气回收 | 第54页 |
·垃圾在利用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