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麻黄道地性形成生境机制研究 | 第12-56页 |
不同产地麻黄土壤因子的研究 | 第12-35页 |
1.不同产地麻黄土壤pH值、颗粒组成、团粒结构的研究 | 第12-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14页 |
·土壤的PH值测定 | 第12页 |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 第12-14页 |
·土壤团粒结构的测定 | 第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22页 |
2.不同产地麻黄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研究 | 第22-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有机质测定 | 第23页 |
·腐殖质总量的测定 | 第23页 |
·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6页 |
3.不同产地麻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 | 第26-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29页 |
4.不同产地麻黄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29-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不同产地麻黄气候因子、地形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研究 | 第35-45页 |
1.气候因子的研究 | 第35-43页 |
2.地形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研究 | 第43-45页 |
麻黄道地性生态位适宜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5-56页 |
1.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2.结果及讨论 | 第47-56页 |
第二章 麻黄道地性形成遗传机制研究 | 第56-70页 |
麻黄matK和ITS1基因克隆研究 | 第56-61页 |
1.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不同产地麻黄AFLP实验 | 第61-69页 |
1.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2.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生境因子与遗传的互作对麻黄道地性形成的影响 | 第69-70页 |
第三章 小结 | 第70-73页 |
(1) 土壤与质量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70页 |
(2) 气象因子与质量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70页 |
(3) 地形或生物因子与质量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70-71页 |
(4) 不同产地麻黄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 第71页 |
(5) 遗传因子对麻黄质量的影响 | 第71页 |
(6) 生境与遗传因子互作对麻黄道地性形成的影响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综述 | 第76-8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附表 | 第8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