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一.导言 | 第9-12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四)预期目标 | 第10-11页 |
| (五)难点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 (一)海上危机的应对机制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 1.国外关于海上危机的应对机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 2.中国海上危机的应对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二)海上危机管理的研究模式 | 第17-20页 |
| 1.国际政治心理学模式 | 第17-18页 |
| 2.国际战略学模式 | 第18-19页 |
| 3.博弈论分析模式 | 第19页 |
| 4.数据定量分析模式 | 第19-20页 |
| 5.综合分析模式 | 第20页 |
| (三)危机阶段划分理论 | 第20-21页 |
| (四)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1.关于海上危机管理的应对机制 | 第21-23页 |
| 2.关于海上危机的划分阶段 | 第23页 |
| 3.关于本文的研究模式 | 第23-24页 |
| 三.“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危机应对进程分析 | 第24-32页 |
| (一)危机的产生 | 第24-26页 |
| (二)危机的升级 | 第26-28页 |
| 1.中断中日交流 | 第26-27页 |
| 2.施加经济影响 | 第27-28页 |
| (三)危机的转折 | 第28-29页 |
| (四)第三方的介入与危机的消褪 | 第29-30页 |
| (五)危机后的处理与延续 | 第30-32页 |
| 1.中方审查擅闯军事管理区的日方人士 | 第30页 |
| 2.中方要求日方就“钓鱼岛撞船”事件进行道歉 | 第30页 |
| 3.中方企业终止与日方的稀土项目合作 | 第30-31页 |
| 4.中方在钓鱼岛海域及东海海域巡航 | 第31-32页 |
| 四.“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危机应对效果分析 | 第32-43页 |
| (一)危机当事方的政策与应对策略分析 | 第32-36页 |
| 1.日方的政策目的与国内外政治状况 | 第32-34页 |
| 2.中方对日具体政策分析 | 第34-36页 |
| (二)危机第三方的策略意图分析 | 第36-38页 |
| 1.美国:从静观其变到偏向日本对中方施压 | 第36-37页 |
| 2.俄罗斯:向日方施压以保证当事方的力量均衡 | 第37页 |
| 3.韩国:静观事态斟酌行动 | 第37-38页 |
| (三)对危机应对的绩效评估 | 第38-43页 |
| 1.日本应对危机的绩效分析 | 第38-39页 |
| 2.中国应对危机的绩效分析 | 第39-41页 |
| 3.第三方应对危机的绩效分析 | 第41-43页 |
| 五.中国海上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43-56页 |
| (一)国外相关国家海上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借鉴 | 第43-47页 |
| 1.美国的海上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状况 | 第43-45页 |
| 2.日本的海上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状况 | 第45-47页 |
| (二)中国海上危机应对机制的建设状况 | 第47-51页 |
| 1.中国海上危机的日常防范机制建设现状 | 第47-48页 |
| 2.中国海上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状况 | 第48页 |
| 3.中国海上危机的应对机制的常用手段 | 第48-50页 |
| 4.中国海上危机应对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 (三)对中国海上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1-56页 |
| 1.科学判断对方国的战略目的与手段 | 第51页 |
| 2.整合海上危机管理机构,使其职能有效统一 | 第51页 |
| 3.进一步完善海上突发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与危机反应能力 | 第51-52页 |
| 4.尽力维护危机当事方之间的力量平衡,避免过分力量悬殊的情况出现 | 第52页 |
| 5.加强海上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相关领域的国际法与国际案例情况 | 第52-53页 |
| 6.深入海上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 第53页 |
| 7.妥善地引导舆论力量,促进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53-54页 |
| 8.建立相关的第三方介入机制 | 第54页 |
| 9.加强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建设与提升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