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4页 |
综述 | 第14-34页 |
综述一:从心脾肾三脏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病机 | 第14-20页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范畴 | 第14-15页 |
2 贫血的中医范畴 | 第15-16页 |
3 血的生成与五脏的关系 | 第16页 |
4 中医学对心衰合并贫血的认识 | 第16-18页 |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病机 | 第17-18页 |
5 总结 | 第18-20页 |
综述二: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贫血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20-21页 |
2 慢性心力衰竭出现贫血的机制 | 第21-24页 |
·代偿机制 | 第21页 |
·消化道淤血或出血 | 第21-22页 |
·稀释性贫血 | 第22页 |
·炎性反应导致合成障碍 | 第22-23页 |
·肾功能不全 | 第23页 |
·药物影响 | 第23-24页 |
3 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 第24-25页 |
4 心衰患者贫血的药物治疗 | 第25-26页 |
·补充铁剂 | 第25页 |
·补充外源性EPO | 第25-26页 |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 第26页 |
·中医治疗 | 第26页 |
5 总结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前言 | 第34-36页 |
临床研究 | 第36-6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研究对象 | 第36-40页 |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入选标准 | 第36-40页 |
·建立数据库 | 第40-41页 |
·资料采集 | 第40页 |
·随访 | 第40页 |
·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2 结果 | 第41-54页 |
·一般情况 | 第41-42页 |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单证候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证候要素组合分布情况 | 第43页 |
·随访结果 | 第43-44页 |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相关预测指标 | 第44-45页 |
·探索血色素及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 第45-52页 |
·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 第45-47页 |
·血红蛋白浓度对不同性别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 第47-50页 |
·红细胞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 第50-52页 |
·探索与血红蛋白分组相关的指标 | 第52-53页 |
·探索中医证候特征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 第53-54页 |
·单一证候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两种证候因素分析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60页 |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贫血的机制 | 第54-55页 |
·贫血标准及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价值 | 第55-56页 |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的内在联系 | 第56-57页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病因病机 | 第56-57页 |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证候特征 | 第57页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程度与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 | 第57-60页 |
4 结语 | 第60-6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