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藏理论结构与临床应用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太素》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杨氏生活年代研究 | 第10页 |
·《太素》类编研究 | 第10-11页 |
·《太素》医学思想研究 | 第11-13页 |
2 五神藏理论的含义 | 第13-14页 |
·心藏神 | 第13-14页 |
·肝藏魂 | 第14页 |
·脾藏意 | 第14页 |
·肺藏魄 | 第14页 |
·肾藏志 | 第14页 |
3 五神藏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4 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15-16页 |
5 五神藏理论在脏腑辨证中应用 | 第16-17页 |
·心藏神 | 第16页 |
·肺藏魄 | 第16-17页 |
·肝藏魂 | 第17页 |
·脾藏意 | 第17页 |
·肾藏志 | 第17页 |
6 小结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前言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46页 |
上篇:《内经》与《太素》的藏象理论考察 | 第25-36页 |
1 方法学介绍:知识考古学 | 第25页 |
2 《内经》的藏象理论考察 | 第25-28页 |
·《内经》藏象理论以“五脏藏精气”为核心 | 第25-27页 |
·阴阳、五行均为气 | 第27页 |
·五脏应四时 | 第27-28页 |
3 《太素》的藏象理论考察 | 第28-35页 |
·开分类研究《内经》先河的《太素》 | 第28页 |
·《太素》藏象理论 | 第28-29页 |
·《太素》以五神藏为核心 | 第29-30页 |
·从核心到物质基础——精与神 | 第30-32页 |
·《太素》的五脏藏神与神志病 | 第32-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下篇:五神藏理论演变背景及其临床应用 | 第36-46页 |
1 以五神藏理论为《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之背景 | 第36-40页 |
·在《内经》成书之前心神关系的形成 | 第36-37页 |
·在经学的影响下《内经》五神藏理论的产生 | 第37-38页 |
·佛教影响下《太素》以五神藏理论为藏象理论的核心 | 第38-40页 |
2 《太素》时期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40-45页 |
·《内经》神志活动决定于五脏所藏之天地的精气 | 第40-42页 |
·《太素》从气病到神志病的转变 | 第42-44页 |
·《太素》时期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44-45页 |
3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