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泄殖腔的概念 | 第12页 |
| ·人和小鼠中泄殖腔的发育过程 | 第12页 |
| ·人类泄殖腔发育异常相关的疾病 | 第12-13页 |
| ·ARMs的病因学 | 第13页 |
| ·胚胎发育过程中后肠发育相关的特定基因或蛋白的分子功能 | 第13-16页 |
| ·Sonic hedgehog( shh)信号 | 第13-15页 |
| ·Gli2蛋白 | 第15页 |
| ·Fgf信号 | 第15页 |
| ·Wnt信号通路相关的分子蛋白Wnt5a Dkk1 Wif1 | 第15-16页 |
| ·Bmp信号通路 | 第16页 |
| ·Hox家族基因 | 第16页 |
| ·斑马鱼泄殖腔发育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利用斑马鱼研究泄殖腔发育的优势 | 第17页 |
| ·程序性细胞凋亡 | 第17-18页 |
| ·本项目的立项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20-42页 |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 ·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20-21页 |
| ·试剂配方 | 第21-25页 |
| ·原位杂交相关试剂 | 第21-23页 |
| ·LB培养基 | 第23-24页 |
| ·其他溶液 | 第24-25页 |
| ·斑马鱼Total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25-26页 |
| ·斑马鱼Total RNA的提取 | 第25页 |
| ·斑马鱼cDNA的合成 | 第25-26页 |
| ·反义RNA探针的制备 | 第26-29页 |
| ·制备反义RNA探针线性化模板的获得 | 第26-27页 |
| ·线性化模板的纯化 | 第27-28页 |
| ·反义RNA探针的合成和纯化 | 第28-29页 |
| ·RNA的制备 | 第29-31页 |
| ·mRNA的制备 | 第29-30页 |
| ·gRNA的合成 | 第30-31页 |
| ·全胚RNA原位杂交 | 第31-32页 |
| ·胚胎的收集、固定及脱水 | 第31页 |
| ·原位杂交 | 第31-32页 |
| ·E.coli(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页 |
| ·Taq DNA polymerase的制备与提纯 | 第32-33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页 |
| ·目的基因的扩增、重组与转化 | 第33-37页 |
| ·目的基因的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33-35页 |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5-36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 ·连接产物及质粒的转化(化学转化法) | 第37页 |
| ·重组质粒的筛选、纯化和鉴定 | 第37-38页 |
|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扩增 | 第37页 |
| ·重组质粒的纯化 | 第37-38页 |
| ·重组质粒的检测 | 第38页 |
|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8-39页 |
| ·Whole mount TUNEL | 第38-39页 |
| ·Caspase3抗体染色 | 第39页 |
| ·显微注射 | 第39-42页 |
| ·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 第39-40页 |
| ·注射当天的工作 | 第40-42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64页 |
| ·斑马鱼泄殖腔的发育过程 | 第42-43页 |
| ·转基因背景下泄殖腔的形态变化及与肾管肠管末端的互作行为 | 第43-48页 |
| ·转基因背景下泄殖腔的形态发生及与肾管肠管末端的互作 | 第43-46页 |
| ·转基因背景下泄殖腔与肾管末端的早期互作 | 第46-48页 |
| ·分子标记下泄殖腔的形态发生 | 第48-51页 |
| ·泄殖腔特异性表达基因aqp3a原位杂交表达谱 | 第48-49页 |
| ·CRISPR/Cas9系统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敲入aqp3a基因 | 第49-51页 |
| ·泄殖腔形态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 第51-54页 |
| ·泄殖腔细胞凋亡的抑制及其表型 | 第54-59页 |
| ·过表达bcl2l mRNA能抑制泄殖腔早期细胞凋亡 | 第54-57页 |
| ·Baxa-MO1能抑制 36hpf泄殖腔的细胞凋亡 | 第57-58页 |
| ·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处理可导致泄殖腔发育严重缺陷 | 第58-59页 |
| ·实验结果总结 | 第59-61页 |
| ·斑马鱼泄殖腔发育过程可看作LW、RW、VCM的动态变化 | 第59-60页 |
| ·斑马鱼泄殖腔发育过程普遍存在细胞凋亡且具有时空特异性 | 第60页 |
| ·干扰细胞凋亡会导致泄殖腔发育缺陷形成类似人类先天缺陷中的ARM病症 | 第60-61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61-64页 |
| ·斑马鱼适合用于研究早期泄殖腔的发育 | 第61页 |
| ·泄殖腔细胞与肾管末端和肠管末端存在互作行为 | 第61页 |
| ·泄殖腔细胞具有多种细胞命运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