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民主、人权、民权论文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5页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 选题背景第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页
  1. 研究内容第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页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3-15页
一、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背景第15-24页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兴起第15-16页
 (二)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社会背景第16-24页
  1.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第16-20页
  2. 晚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瓦解第20-24页
二、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4-32页
 (一)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交往行动理论第24-29页
  1. 交往行动理论的条件第24-25页
  2. 交往行动理论的内涵第25-26页
  3. 对交往行动理论的评价第26-29页
 (二)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以程序性为核心第29-30页
 (三)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立足于主体间性第30-32页
三、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评价第32-38页
 (一)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贡献第32-34页
  1. 对詹姆斯·博曼的协商民主理论的影响第32-33页
  2. 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衰退提供一种救赎路径第33页
  3. 推进欧盟民主化进程第33-34页
 (二) 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局限性第34-38页
  1. 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解的偏差第34-35页
  2. 民主目的无法切实实现第35-36页
  3. 可实践性难题第36页
  4. 可操作性困难题第36-38页
四、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启示第38-42页
 (一)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第38-39页
 (二) 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加强公民政治参与度第39-40页
 (三) 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两个原则
下一篇:徐复观儒家民主自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