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加速器论文--储存环(对头碰)论文

合肥光源(HLSII)储存环束流损失监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0-14页
     ·同步辐射光源介绍第10-11页
     ·同步辐射装置:电子储存环第11-13页
     ·合肥光源重大升级维修改造工程第13-14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现状第14-16页
     ·研究意义第14页
     ·研究现状第14-16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6-18页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6页
     ·论文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储存环束流动力学和束流损失分析第18-38页
   ·电子在储存环中的横向运动第18-23页
   ·电子在储存环中的纵向运动第23-27页
     ·理想粒子的稳定条件第24页
     ·纵向运动方程第24-25页
     ·小振幅纵向振荡的解第25-26页
     ·大振幅纵向振荡第26-27页
   ·电子储存环中的束流损失第27-38页
     ·束流快损失与束流慢损失第28-29页
     ·束流损失率及束流寿命第29-30页
     ·SR量子激发和束流的量子寿命第30-32页
     ·残余气体散射和真空寿命第32-34页
     ·托歇克效应和托歇克寿命第34-38页
第3章 HLSⅡ束流损失的探测第38-66页
   ·束流损失的监测手段第38-44页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38-40页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40-43页
     ·高能电子穿越真空室壁的过程:电磁级联簇射第43-44页
   ·探测器的选型第44-50页
     ·常用的束流损失探测器第44-49页
     ·HLSⅡ束流损失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探测器第49-50页
   ·簇射电子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第50-57页
     ·蒙特卡罗模拟简介第50-51页
     ·HSLⅡ束流损失监测系统中的蒙特卡罗模拟的初始条件第51-53页
     ·电子入射于某一个侧面时,产生的簇射电子在不同侧面上的分布第53-54页
     ·簇射电子在束损电子入射壁上的分布第54-56页
     ·电子的反散射对监测数据的影响第56-57页
   ·探测位置的选择第57-66页
     ·对束流损失监测点的要求第57-59页
     ·不同类型的束流损失的特点第59-60页
     ·HLSⅡ的Lattice结构及探测点的选择第60-66页
第4章 HLSⅡ束损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案第66-76页
   ·HLSⅡ束流损失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第66-67页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架构第67-69页
   ·数据采集器的选型第69-72页
     ·数据采集器的数据传送机制第70-72页
   ·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第72-76页
第5章 束损系统在HLSⅡ调束工作中的应用及结果分析第76-92页
   ·束流未能贯通全环时,束损监测系统在调试工作中的应用第76-79页
   ·一次突然的束流丢束过程的分析第79-81页
   ·大束团注入与小束团注入束流损失的分析第81-83页
   ·Top-Up运行时的束流损失分析第83-87页
   ·束流损失监测系统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前景第87-9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2-96页
   ·总结第92-93页
   ·展望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高温疲劳行为及损伤基理研究
下一篇:托卡马克中离子回旋天线的相关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