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金属面夹芯板概述 | 第10-11页 |
| ·离散单元法概述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颗粒离散元的力学原理与基本方法 | 第16-36页 |
| ·颗粒离散元概述 | 第16-18页 |
| ·颗粒离散元方法概述 | 第16页 |
| ·颗粒离散元程序概述 | 第16-18页 |
| ·颗粒流离散单元法的力学原理 | 第18-23页 |
| ·力位移法则 | 第19-22页 |
| ·运动法则 | 第22-23页 |
| ·PFC2D/3D 中的接触本构模型 | 第23-34页 |
| ·接触刚度模型 | 第23-25页 |
| ·滑移模型 | 第25-26页 |
| ·粘结模型 | 第26-29页 |
| ·备选模型 | 第29-34页 |
| ·离散元程序的基本参数的选择 | 第34-36页 |
| ·时间步长 | 第34页 |
| ·机械阻尼 | 第34页 |
| ·差异密度缩放 | 第34-36页 |
| 第3章 夹芯板的二维和三维离散元模型分析 | 第36-61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模型中的单元 | 第36-37页 |
| ·ball 单元 | 第36-37页 |
| ·wall 单元 | 第37页 |
| ·芯材接触本构模型选择与参数确定 | 第37-44页 |
| ·平行粘结模型 | 第38-40页 |
| ·接触粘结模型 | 第40-43页 |
| ·位移软化模型 | 第43-44页 |
| ·面板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 ·PFC2D 模拟过程分析 | 第45-56页 |
| ·芯材平行粘结模型的PFC2D 模拟过程 | 第46-48页 |
| ·芯材接触粘结模型的PFC2D 模拟过程 | 第48-51页 |
| ·芯材位移软化模型的PFC2D 模拟过程 | 第51-53页 |
| ·三种接触模型结果比较分析 | 第53-56页 |
| ·颗粒单元半径与摩擦系数对结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颗粒单元半径对结果的影响 | 第56页 |
| ·摩擦系数对结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三维离散元模型分析 | 第57-60页 |
| ·面板单元的参数 | 第57-59页 |
| ·芯材的计算参数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试验验证及有限元对比 | 第61-84页 |
| ·夹芯板承载力试验 | 第61-65页 |
| ·试验试件 | 第61-63页 |
| ·试验方案 | 第63页 |
|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63-65页 |
| ·夹芯板承载力ABAQUS 有限元模拟 | 第65-67页 |
| ·ABAQUS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6-67页 |
| ·离散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有限元及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67-69页 |
|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 ·抗弯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69页 |
| ·PFC2D 模型破坏模拟分析 | 第69-77页 |
| ·破坏荷载对比分析 | 第70页 |
|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第70-76页 |
| ·破坏形态的理论分析 | 第76-77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第77页 |
| ·PFC3D 模型的破坏模拟 | 第77-83页 |
| ·PFC3D 模型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第77-78页 |
| ·PFC3D 模型破坏形态 | 第78-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