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引言 | 第13-33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生活垃圾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生活垃圾的物理组成和重金属分布 | 第15-17页 |
| ·生活垃圾和重金属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生活垃圾焚烧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 ·生活垃圾焚烧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特性 | 第20-22页 |
| ·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厂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 | 第22-25页 |
| ·生活垃圾焚烧中重金属组分的热力学平衡分布模拟 | 第25-26页 |
| ·生活垃圾焚烧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30页 |
| ·现有研究总结及分析 | 第30-32页 |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2 实验系统与研究方法 | 第33-55页 |
| ·生活垃圾和重金属的模拟方案 | 第33-34页 |
| ·管式炉实验系统 | 第34-37页 |
| ·气体供应装置 | 第34-35页 |
| ·气体流量控制系统 | 第35页 |
| ·管式炉反应器 | 第35-36页 |
| ·飞灰捕捉系统 | 第36-37页 |
| ·烟气吸收系统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 ·石英管反应器温度标定 | 第37-39页 |
| ·焚烧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焚烧实验方法及样品收集 | 第40页 |
| ·重金属消解方法 | 第40-44页 |
| ·实验中所用化学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误差及重金属回收率 | 第45-46页 |
| ·样品分析选用的仪器 | 第46-48页 |
| ·热力学平衡原理及计算方法 | 第48-55页 |
| ·热力学平衡计算原理 | 第48-49页 |
| ·CHEMIN软件介绍 | 第49-50页 |
| ·本文所采用的热力学数据 | 第50-53页 |
| ·热力学平衡模型与计算参数 | 第53-55页 |
| 3 氯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 | 第55-83页 |
| ·有机氯PVC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55-59页 |
| ·无机氯NaCl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 ·焚烧停留时间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62-66页 |
| ·氯对铜、镍、锌转化特性的SEM/EDS分析 | 第66-71页 |
| ·含氯体系中铜、镍、锌形态转化的热力学平衡模拟 | 第71-78页 |
| ·焚烧温度对铜、镍、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氯含量对铜、镍、锌可挥发性组分平衡分布的影响 | 第74-78页 |
| ·氯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 4 硫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 | 第83-99页 |
| ·S、Na_2S和Na_2SO_4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83-87页 |
| ·硫与氯协同作用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87-90页 |
| ·含硫体系中铜、镍、锌形态转化的热力学平衡模拟 | 第90-96页 |
| ·焚烧温度对铜、镍、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90-92页 |
| ·硫与氯协同作用对铜、镍、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92-94页 |
| ·硫、氯、钠协同作用对HCl(g)平衡分布的影响 | 第94-96页 |
| ·硫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特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5 水分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 | 第99-113页 |
| ·空气加湿装置 | 第99-100页 |
| ·烟气中水分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 ·垃圾中水分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 ·水分对铜、镍、锌组分转化影响的热力学平衡模拟 | 第107-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6 无机物质对铜、镍、锌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 | 第113-125页 |
| ·Al_2O_3和SiO_2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 ·Al_2O_3和SiO_2对铜、镍、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 ·CaO对铜、镍、锌迁移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 ·CaO对铜、镍、锌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7 结论 | 第125-129页 |
| ·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关结论 | 第125-127页 |
| ·本文的创新性 | 第127-12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37-14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