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6页 |
| 附表清单 | 第16-17页 |
| 縮写清单 | 第17页 |
| 名词解释 | 第17-18页 |
| 1 引言 | 第18-20页 |
| 2 绪论 | 第20-36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7页 |
| ·滑坡灾害监测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 ·滑坡监测的几种方法 | 第21-24页 |
| ·现有滑坡监测方法的不足 | 第24-25页 |
| ·遥感监测技术 | 第25-26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 ·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7-33页 |
| ·SAR卫星技术的发展 | 第27-30页 |
| ·D-InSAR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D-InSAR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 ·小基线集在InSAR技术发展与应用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33-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35-36页 |
| 3 SAR卫星及其测量技术应用 | 第36-57页 |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原理及流程 | 第36-45页 |
|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原理及流程 | 第45-52页 |
| ·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测量原理及流程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高山峡谷库区SAR数据特征分析 | 第57-123页 |
| ·研究对象及其平原区比照对象 | 第57-66页 |
| ·研究对象 | 第57-60页 |
| ·所用SAR数据及其过程参量 | 第60-64页 |
| ·平原区比照对象 | 第64-66页 |
| ·研究区域及对比区域的地形因子 | 第66-72页 |
| ·地形因子计算方法 | 第66-68页 |
| ·地形因子计算结果 | 第68-72页 |
| ·SAR数据处理过程及算法研究 | 第72-76页 |
| ·后向散射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 第72-73页 |
| ·局部入射角计算方法研究 | 第73-76页 |
| ·应用D-InSAR技术处理数据特征 | 第76-90页 |
| ·差分干涉数据特征 | 第76-77页 |
| ·后向散射系数特征 | 第77-79页 |
| ·相干系数特征 | 第79-81页 |
| ·局部入射角、叠掩及阴影 | 第81-85页 |
| ·SBAS-InSAR方法反演结果 | 第85-90页 |
| ·基于边坡单元分析地形对SAR数据影响 | 第90-108页 |
| ·边坡单元的定义与划分 | 第91-93页 |
| ·基于边坡单元的地形因子统计分类 | 第93-100页 |
| ·基于边坡单元研究地形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 ·基于边坡单元研究地形对相干系数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 ·可信区域 | 第108-114页 |
| ·误差分析 | 第114-121页 |
| ·D-InSAR监测结果误差来源分析 | 第114-116页 |
| ·误差处理方法 | 第116-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5 基于D-InSAR处理数据的滑坡位移识别 | 第123-143页 |
| ·基于D-InSAR数据的滤波分析 | 第123-131页 |
| ·滤波分析方法 | 第125-126页 |
| ·垂直位移滤波 | 第126-128页 |
| ·坡向位移滤波 | 第128-131页 |
| ·利用边坡单元进行滤波分析 | 第131-133页 |
| ·边坡单元的应用 | 第131-132页 |
| ·SAR数据处理的滤波流程建立 | 第132-133页 |
| ·滑坡的D-InSAR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 第133-142页 |
| ·空间连续性研究 | 第133-135页 |
| ·时间连续性研究 | 第135-136页 |
| ·滑坡的D-InSAR动态监测方法 | 第136-137页 |
| ·实例分析及现场调查 | 第137-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6 结论 | 第143-14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 ·创新点 | 第14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6-16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