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解读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1-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研究 | 第15页 |
| ·当前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马克思幸福观研究的理论视野 | 第17-32页 |
| ·异化理论 | 第18-24页 |
| ·劳动:人的类本质 | 第19-20页 |
| ·异化 | 第20-22页 |
| ·异化的扬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 第22-24页 |
| ·实践哲学理论 | 第24-29页 |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特性 | 第25-26页 |
| ·现实性:现实世界与现实中人 | 第26-28页 |
| ·实践的唯物史观视野 | 第28-29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 | 第29-32页 |
| 第3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及实现要素 | 第32-41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 ·主观与客观统一 | 第32-33页 |
| ·物质与精神统一 | 第33-34页 |
| ·创造与享受统一 | 第34页 |
| ·个人与社会统一 | 第34-36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要素 | 第36-41页 |
| ·物质生产的发展 | 第36页 |
| ·自由时间的获得 | 第36-38页 |
| ·精神生活的富足 | 第38-39页 |
| ·公有制的社会制度 | 第39-41页 |
| 第4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第41-50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启示 | 第41-43页 |
| ·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原则 | 第41-42页 |
| ·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 第42-43页 |
|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中国梦 | 第43-50页 |
| ·国家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43-45页 |
| ·精神航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5-46页 |
| ·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46页 |
| ·群众基础:凝聚人民的主体性力量 | 第46-48页 |
| ·世界情怀:实现全世界全人类的幸福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