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钴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钨和钴的性质 | 第11-12页 |
| ·钨钴合金的性能 | 第12页 |
| ·钨钴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钨钴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钨钴共沉积 | 第14-15页 |
| ·实现钨钴共沉积的方法 | 第14-15页 |
| ·钨钴共沉积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试验药品及仪器 | 第17页 |
| ·试验装置 | 第17-18页 |
| ·试验流程 | 第18-19页 |
| ·试验预处理 | 第19-20页 |
| ·电解质的制备 | 第19页 |
| ·电极及其处理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钴离子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20-40页 |
| ·Ag电极上Co(I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20-27页 |
| ·循环伏安 | 第20-22页 |
| ·Tafel | 第22-23页 |
| ·计时电位 | 第23-24页 |
| ·计时电流 | 第24-27页 |
| ·Au电极上Co(I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27-32页 |
| ·电荷传递系数 | 第27-29页 |
| ·电化学还原的可逆性 | 第29页 |
| ·扩散系数 | 第29-31页 |
| ·形核过程 | 第31-32页 |
| ·Pt电极上Co(I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32-38页 |
| ·沉积电位 | 第32-35页 |
| ·极化电位 | 第35页 |
| ·析出电位 | 第35-37页 |
| ·成核机理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钨离子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40-54页 |
| ·Ag电极上W(V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40-44页 |
| ·循环伏安 | 第40-42页 |
| ·Tafel | 第42-43页 |
| ·计时电位 | 第43-44页 |
| ·计时电流 | 第44页 |
| ·Au电极上W(V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44-49页 |
| ·电荷传递系数 | 第44-47页 |
| ·极化电流密度 | 第47-48页 |
| ·电化学还原的可逆性 | 第48页 |
| ·电化学还原的控制步骤 | 第48-49页 |
| ·Pt电极上W(VI)离子的电化学性质 | 第49-53页 |
| ·电子转移数 | 第49-51页 |
| ·极化电位 | 第51页 |
| ·析出电位 | 第51-52页 |
| ·阶跃电流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共沉积钨钴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54-65页 |
| ·银电极上共沉积钨钴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54-57页 |
| ·循环伏安 | 第54-55页 |
| ·计时电位 | 第55-56页 |
| ·计时电流 | 第56-57页 |
| ·金电极上共沉积钨钴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57-61页 |
| ·诱导沉积电位 | 第57-59页 |
| ·共沉积电位 | 第59页 |
| ·阶跃电流 | 第59-61页 |
| ·铂电极上共沉积钨钴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61-64页 |
| ·电化学还原的可逆性 | 第61-62页 |
| ·电化学还原的控制步骤 | 第62-63页 |
| ·成核机理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