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和椎板间开窗治疗的疗效观察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资料的纳入及剔除标准 | 第10-1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0-11页 |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 第11页 |
·脱落的标准 | 第11页 |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1页 |
·病例的剔除 | 第11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1-14页 |
·椎间孔镜组 | 第11-13页 |
·术前准备 | 第11-12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12页 |
·麻醉及体位 | 第12页 |
·定位及穿刺 | 第12-13页 |
·椎间盘造影 | 第13页 |
·逐级建立工作通道 | 第13页 |
·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 | 第13页 |
·开窗组 | 第13-14页 |
·术后处理 | 第14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14页 |
4 结果 | 第14-22页 |
讨论 | 第22-28页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疼痛的机制 | 第22-23页 |
2 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术的操作差异 | 第23-24页 |
3 椎间孔镜技术三种入路简介 | 第24-25页 |
4 PTED相较于其他微创的优越性 | 第25-26页 |
5 PTED操作技巧 | 第26-27页 |
6 PTED的优势及不足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综述 | 第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发表论文 | 第50-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