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4页 |
| ·住房需求与住宅建设量持续增长 | 第8-9页 |
| ·多代共同居住的现象增加 | 第9-12页 |
| ·住宅更要能满足居住过程中的变化需求 | 第12-13页 |
| ·套型设计未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变化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国内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 ·国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 ·国内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2章 国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经验 | 第22-45页 |
| ·国外住宅适应性研究背景与发展 | 第22-25页 |
| ·欧美住宅适应性研究背景与发展 | 第22-23页 |
| ·日本住宅适应性研究背景与发展 | 第23-25页 |
| ·国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理念 | 第25-38页 |
| ·考虑住宅能适应不同居住者的需求 | 第25-27页 |
| ·考虑住宅能适应居住者在居住过程中变化的需求 | 第27-37页 |
| ·考虑空间的灵活使用与复合使用 | 第37-38页 |
| ·国外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38-45页 |
| ·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38-43页 |
| ·套型之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43-44页 |
| ·可自由变化的套型 | 第44-45页 |
| 第3章 我国集合住宅套型主要问题和居住者需求及变化分析 | 第45-64页 |
| ·套型设计问题 | 第45-57页 |
| ·套内各空间关系缺乏适应性 | 第45-48页 |
| ·套内各空间布局缺乏灵活性 | 第48-54页 |
| ·套型之间不具备灵活划分或合并的条件 | 第54-57页 |
| ·家庭生命周期内居住者需求及变化分析 | 第57-64页 |
| ·老人辈需求及变化 | 第58-60页 |
| ·孙子女辈需求及变化 | 第60-61页 |
| ·子女辈需求及变化 | 第61-62页 |
| ·家庭生命周期内居住者需求变化总结 | 第62-64页 |
| 第4章 集合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要点 | 第64-97页 |
| ·套内空间适应性设计要点 | 第64-80页 |
| ·套型轮廓方正 | 第64-66页 |
| ·三室户套型釆用起居室在中部、卧室分两侧的布局方式 | 第66-69页 |
| ·起居空间周围设计多功能空间 | 第69-71页 |
| ·考虑卧室可分可合 | 第71-72页 |
| ·尽量布置两个或以上卫生间 | 第72-75页 |
| ·厨房、餐厅兼容多功能 | 第75-76页 |
| ·合理设置阳台,使其作为调节空间 | 第76-78页 |
| ·合理设计入户花园、露台 | 第78-80页 |
| ·套型组合适应性分析与设计要点 | 第80-94页 |
| ·套型组合适应性分析 | 第80-91页 |
| ·套型组合适应性设计要点 | 第91-94页 |
| ·其他细节适应性设计要点 | 第94-97页 |
| ·立面整合设计 | 第94页 |
| ·无障碍细节设计 | 第94-97页 |
| 第5章 集合住宅套型适应性设计实践一一以上海绿地威廉公馆百年住宅示范工程项目为例 | 第97-142页 |
| ·项目概况 | 第97-98页 |
| ·百年住宅的设计原则及技术体系 | 第98-103页 |
| ·户型产品标准化设计 | 第98-100页 |
| ·技术整合设计 | 第100-103页 |
| ·当前建造模式下套型优化设计及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03-138页 |
| ·套型A优化设计及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03-114页 |
| ·套型B优化设计及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14-123页 |
| ·套型C优化设计及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23-132页 |
| ·套型D优化设计及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32-138页 |
| ·理想建造模式下套型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138-142页 |
| 结论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7页 |
| 附录 图纸成果 | 第147-15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