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8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9-12页 |
一、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沿革 | 第9-11页 |
二、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2-18页 |
一、 刑事案件中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案件范围不明确 | 第13页 |
二、 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不合理 | 第13-14页 |
三、 人民陪审员资质与任期的规定不合理 | 第14-15页 |
四、 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15页 |
五、 对人民陪审员经济补偿及表彰奖励等问题的规定有缺陷 | 第15-16页 |
六、 人民陪审员权利与责任问题的规定不明确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存废之辩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对废除论核心观点的反驳 | 第18-22页 |
一、 对“正当法源缺失”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18页 |
二、 对“无益于司法民主、司法公正”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18-19页 |
三、 对“我国的土壤天然地排斥陪审制度”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19-20页 |
四、 对“司法专业化架空陪审制度”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20-21页 |
五、 对“普法效果不明显、社会反响不积极”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21页 |
六、 对“放眼全球,陪审制度日渐式微”观点的评析与反驳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其他支持保留论的理由 | 第22-24页 |
一、 完善的刑事陪审制度具有监督司法的作用 | 第22-23页 |
二、 合理的刑事陪审制度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24-43页 |
第一节 效仿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人民陪审团模式 | 第24-31页 |
一、 人民陪审团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5页 |
二、 人民陪审团成员的遴选 | 第25-26页 |
三、 庭审程序 | 第26-29页 |
四、 合议、表决及判决程序 | 第29-30页 |
五、 上诉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效仿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人民参审员模式 | 第31-40页 |
一、 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产生及其动因 | 第31-33页 |
二、 对日本裁判员制度的简要概述 | 第33-37页 |
三、 日本裁判员制度对完善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启示 | 第37-40页 |
第三节 对两种模式的评价及我国的选择 | 第40-43页 |
一、 对效仿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人民陪审团模式的评价 | 第40-42页 |
二、 对效仿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人民参审员模式的评价 | 第42页 |
三、 我国刑事陪审制度改革应选的模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