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临床路径及疗效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回顾性总结 | 第14-22页 |
| 1、现代文献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研究类型 | 第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干预措施 | 第15页 |
| ·结局指标 | 第15页 |
|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 ·计算机检索 | 第16页 |
| ·资料分析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 ·方案设计 | 第17-18页 |
| ·收集证据 | 第17页 |
| ·筛选文献 | 第17页 |
| ·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 | 第17页 |
| ·数据分析 | 第17-18页 |
| 2、Meta分析情况 | 第18-21页 |
|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第19-20页 |
| ·Meta分析结果 | 第20-21页 |
| 3、Meta分析结果讨论 | 第21-22页 |
| ·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21页 |
| ·结局分析 | 第21-22页 |
| 临床研究 | 第22-31页 |
| 1、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案 | 第22-23页 |
| 2、受试对象的选择标准 | 第23-27页 |
|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23-24页 |
| ·症候量化标准 | 第24-26页 |
|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剔除病例 | 第26页 |
| ·脱落标准 | 第26-27页 |
| ·终止标准 | 第27页 |
| 3、本试验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 4、试验研究方法 | 第28页 |
| ·对纳入患者进行基线评估 | 第28页 |
| ·分组处理方法 | 第28页 |
| ·随机方法 | 第28页 |
| ·对照方法 | 第28页 |
| 5、治疗方法与疗程 | 第28-30页 |
| 6、试验观察指标 | 第30页 |
| 7、疗效判定标准 | 第30页 |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页 |
|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 第30页 |
| 8、不良反应指标 | 第30-31页 |
| 9、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研究结果 | 第31-41页 |
| 1、治疗前两组基线情况和可比性分析 | 第31-35页 |
| ·性别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 ·年龄因素分析 | 第32页 |
| ·治疗前基本生命体征分析 | 第32-34页 |
| ·风寒感冒 | 第32-33页 |
| ·风热感冒 | 第33页 |
| ·湿热感冒 | 第33页 |
| ·寒湿感冒 | 第33-34页 |
| ·治疗前病情分析 | 第34页 |
| ·治疗前体温分析 | 第34-35页 |
| 2、试验结果比较 | 第35-41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治疗后同证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 ·风寒感冒 | 第35-36页 |
| ·风热感冒 | 第36页 |
| ·湿热感冒 | 第36-37页 |
| ·寒湿感冒 | 第37页 |
| ·治疗后同证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情况分析 | 第37-39页 |
| ·风寒感冒 | 第37-38页 |
| ·风热感冒 | 第38页 |
| ·湿热感冒 | 第38-39页 |
| ·寒湿感冒 | 第39页 |
| ·治疗后同证两组体温改善情况分析 | 第39-41页 |
| ·风寒感冒 | 第39-40页 |
| ·风热感冒 | 第40页 |
| ·湿热感冒 | 第40页 |
| ·寒湿感冒 | 第40-41页 |
| ·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 | 第41页 |
| 3、不良反应 | 第41页 |
| 讨论分析 | 第41-49页 |
|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辨证分型 | 第41-43页 |
| ·风寒感冒证 | 第42页 |
| ·风热感冒证 | 第42页 |
| ·湿热感冒证 | 第42-43页 |
| ·寒湿感冒证 | 第43页 |
| 2、中医药选方分析 | 第43-46页 |
| 3、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 第46-48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 第46-47页 |
| ·治疗后同证两组中医症候积分 | 第47页 |
| ·总疗效分析 | 第47页 |
| ·治疗后体温恢复率方面 | 第47-48页 |
| 4、安全性分析 | 第48页 |
| 5、本研究的创新性、问题和展望 | 第48-49页 |
| ·创新点 | 第48-4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综述 | 第5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附录1 | 第65-66页 |
| 附录2 | 第66-67页 |
| 附录3 | 第67-68页 |
| 附录4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