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发展 | 第14-16页 |
·U 型可缩性支架支护 | 第14-15页 |
·锚杆支护技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19-26页 |
·软岩的定义及其特性 | 第19-22页 |
·软岩的定义 | 第19-21页 |
·软岩分类 | 第21页 |
·软岩的力学属性和工程特性 | 第21-22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 第22-23页 |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23-24页 |
·软岩巷道支护原则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围岩松动圈理论与锚注支护机理研究 | 第26-45页 |
·围岩松动圈理论 | 第26-29页 |
·围岩松动圈的形成过程 | 第26页 |
·围岩松动圈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围岩松动圈的性质 | 第27-28页 |
·围岩松动圈的分类 | 第28-29页 |
·锚注支护机理 | 第29-30页 |
·注浆加固作用分析 | 第30-32页 |
·锚注支护和围岩共同作用分析 | 第32-45页 |
·弹性区(111)的应力及位移 | 第34-37页 |
·塑性软化区(Ⅱ 区)的应力和位移 | 第37-40页 |
·残余强度区的应力和位移 | 第40-41页 |
·求解半径 | 第41-42页 |
·在残余应力区注浆后的应变、位移和应力 | 第42页 |
·注浆区的位移和应力 | 第42-44页 |
·位移、应力与锚注参数的关系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软岩巷道支护数值模拟 | 第45-65页 |
·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锚杆参数的确定 | 第45页 |
·锚注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支护方案 | 第46-47页 |
·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64页 |
·FLAC 程序简介 | 第47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原则 | 第47-48页 |
·数值模型使用的屈服法则 | 第48页 |
·模拟方案 | 第48-49页 |
·几何模型 | 第49-50页 |
·检测点布置 | 第50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软岩巷道锚注支护工程实践 | 第65-73页 |
·工程概况 | 第65页 |
·监测目的 | 第65页 |
·监测原则 | 第65-66页 |
·监测内容以及监测仪器 | 第66页 |
·监测断面和测点的布置 | 第66-71页 |
·监测断面的布置 | 第66-67页 |
·测点的布置以及观测原理 | 第67-68页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