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区块注水开发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目的区域现状 | 第8-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 第11-30页 |
| ·地层特征 | 第11-16页 |
| ·地层层序 | 第11页 |
| ·延长组和延安组地层特征 | 第11-14页 |
| ·宋山区块地层分层情况 | 第14-16页 |
| ·构造特征 | 第16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页 |
| ·研究区微构造特征 | 第16页 |
| ·储层特征 | 第16-26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6-19页 |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1-25页 |
| ·储层物性 | 第25-26页 |
| ·储层敏感性、渗流特性及润湿性 | 第26-28页 |
| ·储层敏感性 | 第26-28页 |
| ·储层渗流特征 | 第28页 |
| ·储层润湿性 | 第28页 |
| ·油藏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 ·流体性质 | 第29页 |
| ·油藏特征 | 第29-30页 |
| ·压力与温度系统 | 第29页 |
| ·油藏类型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储量计算 | 第30-34页 |
| ·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参数确定 | 第30-33页 |
| ·含油面积 | 第30-32页 |
| ·平均有效厚度 | 第32页 |
| ·单储系数 | 第32-33页 |
| ·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试油、试采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 ·试油情况分析 | 第34页 |
| ·试采动态分析 | 第34-37页 |
| ·各油层开采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 ·长 8 油层试采动态分析 | 第35-37页 |
| ·注水现状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油藏工程设计 | 第39-58页 |
| ·开发原则 | 第39页 |
| ·开发层系划分 | 第39页 |
| ·开发方式 | 第39-41页 |
| ·补充能量开发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 | 第40-41页 |
| ·注水方式 | 第41页 |
| ·井网系统论证 | 第41-47页 |
| ·井网形式 | 第41-44页 |
| ·井网密度 | 第44-45页 |
| ·注采井距优化 | 第45-47页 |
| ·超前注水政策 | 第47-51页 |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47-48页 |
| ·累计注水量 | 第48-49页 |
| ·注水井井口最大注入压力 | 第49页 |
| ·注水井合理井口压力 | 第49页 |
| ·合理注水量 | 第49-50页 |
| ·合理注水时机 | 第50页 |
| ·技术政策界限 | 第50-51页 |
| ·投注实施要求 | 第51页 |
| ·油井压力系统 | 第51-55页 |
| ·采油井流压 | 第51-53页 |
| ·合理生产压差 | 第53-55页 |
| ·合理单井产能 | 第55-56页 |
| ·理论计算法 | 第55页 |
| ·试油法 | 第55页 |
| ·经验公式法 | 第55-56页 |
| ·采油强度法 | 第56页 |
| ·综合标定 | 第56页 |
| ·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