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技术路线 | 第8-9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9-1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0-16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0-12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2-13页 |
·沉积储层特征 | 第13-14页 |
·沉积特征 | 第13页 |
·储层特征 | 第13-14页 |
·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第三章 萨尔图油层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16-24页 |
·时间单元划分原则 | 第16页 |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 | 第16-17页 |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 | 第17-22页 |
·时间单元对比曲线优选 | 第18页 |
·标准层控制砂岩组对比 | 第18-20页 |
·剖面对比 | 第20-22页 |
·地层对比结果分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流程及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沉积微相研究流程 | 第24页 |
·沉积微相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相分析的一般程序 | 第25-26页 |
·岩电转换模型 | 第26-28页 |
·岩电转换模型 | 第26页 |
·岩电转换模型类型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五章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及其相标志特征 | 第28-49页 |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特征 | 第28页 |
·沉积岩相特征及层理构造 | 第28-30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30页 |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分类 | 第30-43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 | 第31-34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沉积区 | 第34-37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远砂坝沉积区 | 第37-38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席状砂沉积区 | 第38-41页 |
·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区 | 第41-42页 |
·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对比 | 第42-43页 |
·取心井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43-49页 |
第六章 测井相模式建立 | 第49-57页 |
·原理 | 第49页 |
·测井相要素 | 第49页 |
·测井微相模式建立 | 第49-55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区 | 第51-52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沉积区 | 第52-53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远砂坝沉积区 | 第53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席状砂沉积区 | 第53-54页 |
·前三角洲亚相 | 第54-55页 |
·连井剖面微相特征 | 第55-57页 |
第七章 沉积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57-66页 |
·平面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57页 |
·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及特征分析 | 第57-66页 |
第八章 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沉积模式研究 | 第66-77页 |
·萨尔图油层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模式 | 第66-68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区模式 | 第68-69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席坝沉积微相区模式 | 第69-70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沉积微相区模式 | 第70-72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远砂坝沉积微相区模式 | 第72-74页 |
·三角洲前缘亚相席状砂沉积微相区模式 | 第74-75页 |
·认识 | 第75-77页 |
第九章 认识与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