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土壤中硒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情况 | 第11页 |
·浙江省土壤中硒的分布 | 第11-12页 |
·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利用价值 | 第12-13页 |
·土壤中硒的形态 | 第12页 |
·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相互转化 | 第12页 |
·土壤中硒的利用价值 | 第12-13页 |
·植物中硒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硒在植物中分布规律及含量 | 第13页 |
·植物中硒的形态 | 第13-14页 |
·影响植物硒吸收利用的因素 | 第14页 |
·植物对硒的吸收 | 第14页 |
·影响植物硒吸收的因素 | 第14页 |
·硒对人体及植物的作用 | 第14-17页 |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4-15页 |
·人体中硒的含量及分布 | 第14-15页 |
·硒对人体的作用 | 第15页 |
·硒对植物的作用 | 第15-17页 |
·硒对植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硒对植物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16页 |
·硒对植物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硫对植物的作用 | 第17-18页 |
·硒硫互作对植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硒与硫代葡萄糖苷 | 第19-20页 |
·硫代葡萄糖苷研究进展 | 第19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分类 | 第19页 |
·植物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 | 第19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功能 | 第19页 |
·硒对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植株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21-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鲜重测定 | 第23页 |
·干重测定 | 第23页 |
·株高测定 | 第23页 |
·根系长度测定 | 第23页 |
·矿质元素测定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第24-29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第24-26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第26-29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29-35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上部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29-32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下部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3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及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37-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可溶性蛋白测定 | 第37-38页 |
·巯基化合物测定 | 第38页 |
·谷胱甘肽测定 | 第38-39页 |
·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巯基化合物的影响 | 第40-41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谷胱甘肽的影响 | 第41-43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43-51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上部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 第43-47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地下部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4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53-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抗坏血酸测定 | 第53页 |
·总酚测定 | 第53-54页 |
·类黄酮测定 | 第54页 |
·DPPH 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第54页 |
·FRAP 值测定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第55-57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57-59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 DPPH 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硒硫互作对小白菜 FRAP 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